请介绍一下“梅雨”
梅雨--初夏时期从中国长江流域到日本南部雨期较长的连阴雨。因时值梅子黄熟,故名。中国古代关于梅雨的记载很多,如唐代柳宗元在《梅雨》中写道:“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宋代苏东坡在《船棹风》中说:“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三时,为夏至后半月,舶棹风指的是东南季风。此诗的意思是:在七月上旬后半期,东南季风盛行时,梅雨期结束。以上两诗,分别指出的人梅和出梅的日期,同现在大致吻合。
梅雨产生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锋区(可称梅雨锋),是极地气团和副热带气团相互作用的产物。梅雨雨带的位置和稳定性,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脊线一般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和强度密切相关,还与西风带有无利于冷空气南下到长江流域的环流形势有关。每年6月初,当大气环流的形势产生比较大的调整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跳到北纬20°以北,就开始人梅。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进一步北跳,越过北纬25°时,梅雨期结束,这时长江流域进入伏旱期。
梅雨期的划定一般着重考虑局地短期的天气特征,如雨日、雨量、气温、云量和相对湿度等。中国江南一带,如浙江、江西及湖南南部,梅雨一般比长江流域早。对长江上游是否存在梅雨,还有争议。
人梅与出梅日期的多年变化很明显。如 20世纪 50年代长江中下游的人梅田期,平均在6月10日,出梅田期则在7月12日,平均梅雨期为33天;而60年代的入梅日期,推迟到6月17日,出梅日期又提早到7月6日,梅雨期缩短到 20天。个别的年份里,变化更为明显。
梅雨期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较大。按降水量的多寡,可将梅雨分成丰梅、枯梅和空梅三种。如1954年是长江流域近百年来未遇的丰梅年,梅雨期长达35天,以长江下游的上海、南京、芜湖、九江和汉口五个站为例,梅雨期的雨量平均达到。454毫米;而1958年则为空梅年,这年初夏的雨带不稳定在长江流域,仅在6月26日前后有少量降水,上述五站在梅雨期间的平均总雨量只有30毫米。
一般年份,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这段时间里,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天气,降雨量时大时小,有时甚至会暴雨成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梅雨。今年,这一区域的梅雨较往年稍偏晚些,约在6月21日梅雨季才开始到来。
梅雨因正值黄梅成熟时节而得名,又因梅雨期天气闷热湿漉漉的、风力又小,食品返潮、衣物等发霉,故俗称“霉雨”。
长江中下游地处中纬度,受北方南下冷空气的影响,也受来自热带海洋的暖湿气流作用。初夏季节,冷空气的实力虽明显减弱但却仍有一定力量,南来的暖湿气流也渐趋活跃,二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对峙、势均力敌,从而形成稳定的降雨带。
南来暖湿气流的加强是通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跳实现的。一般地,6月上中旬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的向北跳跃的过程,然后在整个梅雨期内,副热带高压脊线都稳定在北纬20-25度之间。在北跳的同时,副热带高压还向西伸展,控制华南和江南南部,其西北侧盛行的强烈西南暖湿气流为梅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
在梅雨季节,长江中下游常维持着一条稳定持久的雨带,但雨带上降雨并不均匀,常有一个或几个暴雨中心。据统计,长江中下游的大到暴雨有40%集中出现在梅雨期内,梅雨期的暴雨在整个梅雨期乃至全年的降水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梅雨--初夏时期从中国长江流域到日本南部雨期较长的连阴雨。因时值梅子黄熟,故名。中国古代关于梅雨的记载很多,如唐代柳宗元在《梅雨》中写道:“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宋代苏东坡在《船棹风》中说:“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三时,为夏至后半月,舶棹风指的是东南季风。此诗的意思是:在七月上旬后半期,东南季风盛行时,梅雨期结束。以上两诗,分别指出的人梅和出梅的日期,同现在大致吻合。
梅雨产生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锋区(可称梅雨锋),是极地气团和副热带气团相互作用的产物。梅雨雨带的位置和稳定性,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脊线一般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和强度密切相关,还与西风带有无利于冷空气南下到长江流域的环流形势有关。每年6月初,当大气环流的形势产生比较大的调整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跳到北纬20°以北,就开始人梅。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进一步北跳,越过北纬25°时,梅雨期结束,这时长江流域进入伏旱期。
梅雨期的划定一般着重考虑局地短期的天气特征,如雨日、雨量、气温、云量和相对湿度等。中国江南一带,如浙江、江西及湖南南部,梅雨一般比长江流域早。对长江上游是否存在梅雨,还有争议。
人梅与出梅日期的多年变化很明显。如 20世纪 50年代长江中下游的人梅田期,平均在6月10日,出梅田期则在7月12日,平均梅雨期为33天;而60年代的入梅日期,推迟到6月17日,出梅日期又提早到7月6日,梅雨期缩短到 20天。个别的年份里,变化更为明显。
梅雨期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较大。按降水量的多寡,可将梅雨分成丰梅、枯梅和空梅三种。如1954年是长江流域近百年来未遇的丰梅年,梅雨期长达35天,以长江下游的上海、南京、芜湖、九江和汉口五个站为例,梅雨期的雨量平均达到。454毫米;而1958年则为空梅年,这年初夏的雨带不稳定在长江流域,仅在6月26日前后有少量降水,上述五站在梅雨期间的平均总雨量只有30毫米。
每年初夏6、7份,在我国湖北宜昌以东江淮流域有一段连续阴雨天气,这时正是江南梅子成熟季节,故称为“梅雨”。又因时间较长,空气湿度较大,百物易受潮霉变,故又称“霉雨”。梅雨开始称为入梅,梅雨结束称为出梅。各地入梅、出梅的时间是不一致的。入梅时间赣南和浙江一般在5月底至6月初,沿江一带在6月中旬,淮南多在6月底。出梅时间从6月底到7月中旬自南而北先后结束。梅雨持续时间一般约一个月左右,淮南约为20天。梅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太平洋暖气团在五、六月间北移到达长江和南岭之间,六月中旬前后抵达长江两岸,这时控制江淮流域的冷气团势力还较强,不易迅速向北撤退。因此冷暖气团在长江下游地区相遭遇,形成连绵阴雨天气。
梅雨量的多少,入梅、出梅时间,梅雨期长短年际间有很大变化。某些年份没有明显的梅雨期,形成“空梅”,有些年份梅雨期到来时间较早,称为“早梅”,有些年份梅雨期来得较迟,称为“迟梅”。空梅、早梅和迟梅都会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入梅过早会影响夏收,造成小麦霉烂,空梅或迟梅会对夏种带来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