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33是何方神圣?
前苏联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的基础上研制的单座双发舰载战斗机。1975开始研制,原型机编号T-10K。1987年8月首飞,当时称苏-27K,1989年11月首次在“第比利斯”号(即后来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上进行着舰试验,不久改名为苏-33,北约起绰号为“海侧卫”。1993年4月装备俄罗斯海军,1998年8月正式列入作战编制,现有24架装备于俄唯一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相对于苏-27,该机机翼前增加了一对全动式前置鸭翼和缩短了尾锥,主翼和平尾为可折叠式,机头装有空中受油装置,机尾加装了着舰钩。这些改装使其性能较苏-27有所降低,最大速度只有1.97马赫,最大航程3000公里。机上保留了1门30毫米机炮,有12个外部挂架,可携带R-73近距格斗空空导弹、R27/77中距空空导弹、hk-31/41反舰导弹,以及各种空地导弹、炸弹和火箭弹,最大载弹量6500公斤。
参考图片:俄罗斯苏-33舰载机
参考资料:||http://bbs.cn.yimg.com/user_img/200605/17/aa***********_short_1406051608566.jpg
大连那边不断传出好消息,让所有关心航母的人感到振奋,随之而来的是,苏-33这个本来陌生的名字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军备中,苏-33是何方神圣?其实要了解苏-33,还得了解从滑跃起飞开始。滑跃起飞是在航母上起飞的一种方式,它可以使飞机不用达到起飞速度起飞战机,从而为在航母起飞方面除弹射起飞外又开辟了另一条新的道路。
说是简单,其实整个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滑跃起飞时,战机在比较短的甲板上,加大马力从而飞机加速,在经过滑跃角时,飞要前轮对飞机前部产生一定的反推力(飞机速度越快,这个推力越大),从而有效的使战机产生一定的仰角,飞机的机翼迎角增大,也增大了机翼的升力,从而实现了飞机的升空。但是如果到此为止就认为结束了那就错了,因为此时飞机的升空的暂时的,并不是飞机已经达到起飞速度了,而是飞机迎角增大所致,而迎角增加的同时飞机的前进阻力也在增加,也就是说飞机很难保持长时间的长升空状态。奥妙在于前滑跃起飞时在增大迎角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向上运动分量,而滑出甲板的时候,战机的发动机向下偏转,在增加的升力的同时,也从向上迎角改成平飞状况,在有效的滞空时间里,发动机仍要把飞机加速到起飞速度,也就是变相的增加了甲板的长度,然而这个增加多少长度是由发动机及机翼等一系列数据来决定的。因此尽管滑跃起飞能起飞战机,但是必竟没有依赖外力,对发动机的推力及飞机的自重要求都很高。也就是说,飞机发动机推力越大越好,而飞机自身重量也越轻越好,苏-33也就是由这个思路演变而来,当然,也少不了优良的气动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