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2006年会多1秒钟?
“这多出来的1秒被称作‘闰秒’。出现闰秒,其实很简单也很常见。”
众所周知,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把一天平均分为86400份,每一份便是1秒。长期以来,人们都在为如何测定和“保持”1秒钟的长度寻找方法,直到上世纪50年代,人类发明了一种新的计时器——原子钟,它根据铯原子的振荡周期来确定1秒的长度,相当精确。此后,人们使用原子钟来“保持”时间,这样得到的时间便称为“原子时”。
然而,后来发现地球的自转并不完全“守规矩”,它的自转速度也不均匀。这样一来,1秒的长度也就跟着发生变化,并不能始终一致。但是,“原子时”的1秒长度却并没有受自转不规律的影响,仍然保持精确。久而久之,“原子时”和地球自转产生的“世界时”便产生了差异。
为了弥补这一差异,科学家们设计出新方案,即“协调世界时”,它以原子时秒长为基础,在时刻上尽量接近于世界时。1972年,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当世界时与原子时之间时刻相差超过0.9秒时,就在协调世界时上加上或减去1秒。这1秒被称为“闰秒”。
“第一个闰秒是在1972年6月30日被加入的。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负责决定何时加减闰秒。根据国际公约,一般12月31日或6月30日协调在世界时中加入或减去闰秒。因为地球自转不规则,闰秒的出现很平常。”窦忠说,“从1972年至1998年的26年间,一共出现了22个闰秒。但这一次闰秒让我们等的时间比较长,从1999年一直到2006年,整整7年。”
1999年后,地球自转速度突然原因不明地变快了,结果连续7年一个闰秒都没有。有人甚至推测,如果地球自转再加快,恐怕就要有“负闰秒”了。但是,这个“负闰秒”最终没有出现。
这好象是润秒计划,听说是在2006年的某一分插入一秒,一分应是59秒但在润秒计划中将在59秒后插入第60秒,这样的话等于一年中就多了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