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Ⅰ号”发现铁铳炮
--

水下考古队员在冲洗文物

“南澳Ⅰ号”上发现的铁手铳
羊城晚报汕头讯 记者杨媛、通讯员省文摄影报道:羊城晚报记者前晚从广东省文物局获悉,截至前天,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实施的“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项目再获重要进展,1号舱出水完整或可复原文物700余件,其中不少是以前尚未见过的文物新品种。
据广东省文物局消息,“南澳Ⅰ号”沉船中部1号舱的隔舱板之间距离一米,目前已经清理六个硬探方框架的面积1×6平方米,清理宽度为6米,两侧尚未找到船舷板,抽泥发掘工作仍在进行。同时,1号舱已经清理文物两层,深度约50厘米,尚未清理到船舱底。紧挨1号舱北侧的2号舱隔舱板之间距离也为一米,目前已经在靠近东侧船舷板一侧布好四个硬探方框架,面积1×4平方米,已经做好水下摄影、摄像及测量和绘图工作,尚未进行大规模文物清理工作,下一步将向2号舱西侧推进摄影、摄像及测量绘图工作。
目前,“南澳Ⅰ号”采集出水的完整或者可复原文物累计已达近2000件,其中1号舱和2 号舱出水的700余件文物除了以前已有发现的外销青花瓷品种和釉陶罐、铁锅及铜板外,还出水了一些以前未见的新文物,包括套装的江西景德镇窑系各种花卉鸟兽图案青花瓷盖盒、青花底款刻暗花小碗、青花“福”字底款麒麟纹小碟,福建漳州窑系的描金开光五彩盖盒、飞鸟纹青花大盘、青花佛教寺庙净瓶、青花戏曲人物纹及神话故事人物纹大盘,金属戒指、锡壶,木质秤杆以及棋子、核桃、橄榄,等等。此外,“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队员还见到沉船上有圆筒状的铁质文物,虽然锈蚀严重,但是根据其形状推测,可能是明代已经广泛运用于军队的铁手铳或铁铳炮。这些出水文物对于研究“南澳Ⅰ号”沉船船货来源及产地、海上航行路线、始发港和目的地等相关历史课题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线索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