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面向21世纪普通本科经济管理系列规划教材)

分类: 图书,经济,
品牌: 郑文哲
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30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030142330/9787030142337
·条形码:9787030142337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面向21世纪普通本科经济管理系列规划教材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管理学原理》是高等院校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基础课通用教材。《管理学原理》吸收了国内外最新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成果,用深入浅出的写作方式,全面系统、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从总论、职能、原理、方式和学说史等角度对管理学做了全方位的研究与介绍。与同类教材相比,《管理学原理》内容与结构新颖,突破了一般教材仅仅按管理职能来安排内容体系的传统做法,拓宽了管理学的研究领域,增强了管理学科作为应用性学科的实践性。《管理学原理》可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政府与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教材。
编辑推荐《管理学原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1章 管理和管理学
1.1 管理与管理者
1.1.1 管理的定义
1.1.2 管理者
1.2 管理的职能和性质
1.2.1 管理的职能
1.2.2 管理的性质
1.3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3.1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3.2 管理学的特点
1.3.3 管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1.3.4 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意义
习题
第2章 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2.1 早期的管理思想
2.1.1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2.1.2 外国早期的管理思想
2.2 管理理论的萌芽阶段
2.2.1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与“经济人”思想
2.2.2 罗伯特?欧文的人事管理思想
2.2.3 查尔斯?巴贝奇的科学管理思想
2.3 古典管理理论
2.3.1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2.3.2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2.3.3 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2.3.4 古典管理理论评析
2.4 人际关系学说
2.4.1 玛莉?福莱特的小组行为研究
2.4.2 雨果?孟斯特伯格的工业心理学
2.4.3 乔治?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实验
习题
第3章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3.1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的主要学派
3.1.1 行为科学学派
3.1.2 管理科学学派
3.1.3 管理过程学派
3.1.4 经验学派
3.1.5 社会协作系统学派
3.1.6 决策理论学派
3.1.7 系统理论学派
3.1.8 经理角色学派
3.1.9 权变理论学派
3.1.10 企业文化学派
3.1.11 企业战略管理学派
3.2 现代管理的主要特点
3.3 现代管理理论的最新思潮
3.3.1 知识管理
3.3.2 学习型组织
3.3.3 企业再造
3.3.4 虚拟组织
3.3.5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
3.3.6 企业整体策略理论
3.3.7 模糊经营理论
习题
第4章 计划
4.1 计划概述
4.1.1 计划的概念
4.1.2 计划的性质
4.1.3 计划的作用
4.2 计划的类型
4.2.1 按计划的重要性划分
4.2.2 按计划的时期界限划分
4.2.3 按计划内容的明确性划分
4.2.4 按计划由抽象到具体的层次划分
4.3 计划的程序
4.3.1 认识机会
4.3.2 确定目标
4.3.3 确定前提条件
4.3.4 拟定可供选择的可行方案
4.3.5 评价可供选择的方案
4.3.6 选择方案
4.3.7 制定派生计划
4.3.8 编制预算
4.4 计划的编制方法
4.4.1 滚动计划法
4.4.2 网络计划技术
4.5 决策
4.5.1 决策的概念
4.5 ,2决策的程序
4,5.3 决策的标准
4.5.4 决策的类型
4.5.5 决策的方法
习题
第5章 组织
5.1 组织的概念与功能
5.1.1 组织的含义
5.1.2 组织的类型
5.1.3 组织的功能
5.2 组织结构设计
5.2.1 组织结构设计的内容
5.2.2 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5.3 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5.3.1 直线制
5.3.2 职能制
5.3.3 直线职能制
5.3.4 事业部制
5.3.5 矩阵制
5.3.6 委员会管理
5.4 人员配备
5.4.1 人员配备的含义及重要性
5.4.2 人员配备的原则
5.4.3 人员招聘
5.4.4 人员培训
5.4.5 人员考评
习题
第6章 领导
6.1 领导概述
6.1.1 领导及领导者的含义
6.1.2 领导者的类型
6.1.3 领导的功能
6.1.4 领导体制
6.2 领导理论
6.2.1 领导特质理论
6.2.2 领导方式理论
6.2.3 权变领导理论
6.2.4 领导新理论
6.3 激励
6.3.1 激励的概念
6.3.2 激励的作用
6.3.3 激励基本理论
6.3.4 激励的方法
习题
第7章 控制
7.1 控制概述
7.2 控制过程
7.3 控制的方法
7.4 建立有效的控制系统
习题
第8章 协调
8.1 协调概述
8.2 协调的内容与方法
8.3 沟通与冲突管理
8.4 团队建设
8.5 人际关系
习题
第9章 系统原理
9.1 系统论和系统原理
9.2 整分合原则
9.3 相对封闭原则
9.4 反馈原则
习题
第10章 人本管理
10.1 人本原理概述
10.2 能级原则
10.3 动力原则
10.4 行为原则
习题
第11章 权变理论
11.1 权变原理概述
11.2 弹性原则
11.3 创新原则
习题
第12章 管理方式
12.1 管理的基本方式
12.2 目标管理方式
12.3 人性假设及其相对应的管理方式
习题
第13章 组织文化
13.1 组织文化的概念、基本特征和意义
13.2 组织文化的结构
13.3 组织文化的功能
13.4 组织文化建设
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看更多目录]
序言管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应用性学科,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管理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成为新生产力的重要构成要素,社会对管理人才与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管理学原理是高等院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作业管理和信息管理等专项管理的“元科学”。本书旨在通过“管理是什么”与“怎样进行管理”两大基本理论问题的阐述与演绎,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后续的各专业管理课程的学习提供坚实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本书是根据管理学原理这一课程性质、教学目标与课程特点,由长期从事管理学教学与研究的高校教师编写的。
本书以“什么是管理”和“怎样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两大基本理论问题为主线,突破了一般教材仅仅按管理职能来安排内容体系的传统做法,从总论、职能、原理、方式和学说史等视角与维度来安排全书框架与内容体系。全书由13章组成。第1章至第3章为总论部分。其中第1章阐明管理与管理者的含义,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特点以及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方法与重要性;第2章从学说史的角度对管理学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轨迹进行追踪与描述,理清管理学发展的历史线索,揭示管理学发展的规律、特点、趋势及对现代管理的启示;第3章对现代管理理论丛林中的主要管理学派进行介绍,分析每一学派产生的背景、主要观点,并对每一学派的贡献与不足进行简要的评述。第4章到第8章为职能部分。在这部分,我们坚持大多数管理学家认可的法约尔的管理“五职能说”,把信息、决策等归入计划职能,把人员配备列入组织职能,把激励并入领导职能,把沟通划入协调职能,依次对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各项管理职能的内涵、要求、程序及规则等做了系统阐述,真正回答与解决了“管理是什么”的问题。第9章到第11章为原理原则部分。分别对系统原理、人本原理、权变原理及由上述原理派生的8项原则做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这部分为“怎样管理”提供了基本规律、基本原理与主要原则等方面的理论指导,可以大大减少管理者单凭经验管理而产生的种种失误。
文摘插图:

按照赫茨伯格的观点,“满意因素”与“不满因素”都反映了人们在工作中的需求,都是质量越高(或数量愈多)越好。但“不满因素”与环境条件相关,作用是预防出现不满,所以被称为“保健因素”,而“满意因素”可以激发起人1门在工作中努力进取、作出成绩的干劲,所以被称为“激励因素”。故这一理论就称为“双因素理论”。
基于调查结果,赫茨伯格还作了进一步的分析,认为导致工作满意和不满意的两类因素是彼此独立、各不相同的。但这两种感受不是相互对立的:工作满意感的对立面不是工作不满意感,而是没有工作满意感;同样,工作不满意感的对立面不是工作满意感,而是没有工作不满意感。可见,在满意与不满意之间存在着双重的连续体。
所以,赫茨伯格提出,保健因素只能消除工作中的不满意因素,只能安抚员工,而不能激励员工。要真正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必须注重激励员工,只有这些因素才能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