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学报:第8辑

分类: 图书,语言文字,汉语,汉语理论与基础,
品牌: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页码:32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544425614/9787544425612
·条形码:9787544425612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汉语史学报(第8辑)》共收录了30篇论文,有从语音、语法、方言等角度研究的,有从词汇、训诂角度研究的。《汉语史学报(第8辑)》在语法方面,既有古汉语语法论文,也有打通古今,并尝试从认知角度进行分析的文章,这表明了本刊坚持优良传统,继承优良学风,同时又希望不断推陈出新的辨刊宗旨。
编辑推荐《汉语史学报(第8辑)》是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汉语历史词汇与语义演变涫术研讨会”论文
再谈词义引申变化
汉语意愿动词的历史演变
语用因素对词义演变的影响——从“亏”的词义演变说起
从词语的语义结构
从古写经的异文看中古汉语用词的演变——对《中古汉语读本》佛经部分的一个建议
万光泰《四声谱考略》与沈约诗韵研究(下)
《切韵指南》图心列字十一本对勘(上)——“明本”一系
《切韵》侯尤韵在太湖片吴语中的演变
《汉语方言大词典》所见方言同源词举例
也谈早期汉译佛典语言在上中古间语法史上的价值
从认知语法看上古汉语的“于”
古汉语中“见+V”结构再讨论
“经过”、“经”、“通过”的虚化和认知解释
反义复合词“买卖”形成演变的认知分析
从语用到语义-试论“斩”的意义变化及其动因
试论音变在词语发展中的作用
“大便”、“小便”字面意义考
“穿”的穿衣义的来源和演变
释唐宋禅録裹的“只如”
“久如”探源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释词
中古墓志释词
从王筠“连语”说看现代联系字理论
慧琳《一切经音义》引《尔雅》郑玄注质疑
《说文解字系传》引《国语》例辨正
《〈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献疑
《中古汉语读本》(修订本)读后
《中古汉语读本》注释商榷
“汉语历史词汇与语义演变学术研讨会”综述
编者的话
……[看更多目录]
文摘插图:

表示意愿的动词,在现代汉语裹主要有“肯、敢、顾、希望、想、要”等。这些动词通常归人情态动词。本文主要讨论汉语史各个时期意愿动词在语义上的发展变化。
首先我们将对汉语的情态系统作一个大概的描述,说明意愿类情态在整个情态系统中的地位,并给意愿类情态进行分类。然后再逐类分析该类动词在汉语史中的发展变化。工汉语情态的分类汉语的情态,大致可以分焉四类;认识类、道义类、动力类、估价类。
认识类情态动词表示说话人的推测(或推断),典型的认识类情态动词是“可能、应该、一定”.认识类情态动词都带说话人的主观性(subJeCtivity)。
道义类情态动词表示道义上的卖任主体实施行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道义类情态动词有主观性和客观性之别。主观性道义情态表示说话人个人的态度:比如“可以”的主观性用法是表示说话人个人的许可,“必须”的主观性用法是表示说话人个人的指令(用于祈使)。“可以、必须”也有非主观性的用法:它们可以是完全客观地“报导”一种许可或指令;也可以是介于主客观之间,既不是纯粹的“报导”,也不是纯粹的“施加”义务或“给予”许可。从主观性的角度来看,“应该”的用法总是介于主客观之间,因为人们说“应该”的时候,似乎总是以一定的外界条件或社会规约作为依据,而不是单凭个人的态度。
有的情态动词既不属于认识类也不表示道义类。比如说“他能游一百米”时,“能”表示主体“他”的能力;说“他今天能来”时,“能”表示主体内在条件(比如身体好)或/和客观外界条件(比如天气好)的可能性。再比如本文要讨论的意愿动词“敢、肯、愿意”等等。这些情态动词,可归为“动力情态”(dynamic modality),它们都没有主观性。
以上的分类涉及到主观性情态动词和客观性情态动词。这种区分可以从句法上得到验证。比如时间副词“一度”表示过去某一阶段的现实性(该事实与目前的状况相反),它不能与主观性隋态词连用,但却可以与客观性情态动词连用。比较:
(工)a.这座桥一度可能通车(认识类,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