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社会历史论丛

分类: 图书,历史,地方史志,
作者: 吴达德主编
出 版 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字数:版次: 1页数: 222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22007867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个地区、地方由于自然地理和历史条件的不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沿海和内地、中原和边疆、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水平差距很大。因此,通史研究中探寻的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不能具体地说明每一个地区和地方社会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地区和地方历史发展的轨迹,主要依靠地区和地方史研究去探寻。地区史和地方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应有它的相对独立性,通史不可能取代得了它。地区史、地方史的分期及阶段划分,应该参考中国通史的划分,但是不能生搬硬套,强求一律。既不能把地区史、地方史搞成中国通史的机械缩写,也不能把中国通史搞成地区史、地方史的简单拼凑,这些都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现代史学的发展既要求我们对社会历史问题进行综合性的、系统性的、整体性的研究,也要求我们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要全面认识一个国家社会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及其规律,既要有宏观方面的掌握,也要有微观方面的分析;既要有纵深的历时性的探源寻根,也要有横向的共时性的比较推断;既要用一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来说明地区和地方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也要用地区和地方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来体现一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既要使纵向的历时性考察和横向的共时性研究相结合,也要让一般性原则和特殊性原则达到辩证的统一。
目前进行地区和地方史研究的条件已经具备和成熟,人们已经自觉地有意识地把一些人物、事件放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即地区和地方来进行考察研究;各地方史(志)的编写和研究,各地区和地方专题史的研究和深入,为地区史和地方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良好的条件。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地区、地方经济的发展对历史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地区史和地方史的深入研究不仅对全国通史的研究大有裨益,还将对地区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开发、发展,对全国经济建设的战略总体规划和地区、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历史的依据和历史的借鉴。
目录
试析民国时期国人进入西康考察的背景/曾春梅
一、西康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西康地位的凸显
二、中国边疆研究的高涨及现代学术研究的发展
三、刘文辉主政西康及其对文人的欢迎
抗战时期国统区防护团的团员构成及其训练/黄辛建
建国初期四川的禁毒运动(1950-1952)/罗兰英
一、历史背景
二、禁毒初战(1950-1951):三禁并举,重在禁贩
三、禁毒决战(1952年1—12月):统一行动,重点突击
四、制胜法宝
公共卫生与都市生活——以成都市政府卫生事务所为中心的考察(1941-1949)/米晓燕、
一、成都市政府卫生事务所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二、成都市政府卫生事务所与传染病的防治
三、结语
抗战时期重庆的难民问题/彭红碧
一、抗战时期重庆难民的概况
二、抗战时期重庆难民的救济机构及其政策
三、抗战时期重庆难民的救济措施
四、抗战时期重庆难民的救济效果
五、小结
1940年代川西袍哥团体研究/王方
一、l940年代川西袍哥团体概况
二、公益协进社——干预地方政治
三、唐安总社——军官、土匪、袍哥、政客、地主的多重组合
四、从蜀和公司到汉华社——新型经济活动的尝试
五、大中社——特务、袍哥、记者三位一体
六、结束语
基督教与川西羌族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以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为例/汪洪亮
一、作为“边疆”的川康地区及川西羌区的文化教育
二、作为“社会福音”的边疆服务及其教育事业
三、川西羌族地区边疆服务中的教育工作及其特点
四、基督教对川西羌族地区文化教育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国民政府时期四川省的救济院研究/熊维林
一、救济院的建立
二、救济院经费来源与开支
三、救济院的业务
四、救济院的社会作用
书摘插图
试析民国时期国人进入西康考察的背景
曹眷梅
摘要 民国时期国人对西康的社会考察。是近代西康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反映,是中国边疆考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西康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西康地位之日益凸显、中国边疆研究的高涨及现代学术研究的发展,以及刘文辉主政西康及其对文人的欢迎等层面,讨论民国时期国人进入西康考察的时代背景。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国人 西康 背景
在古代、近代社会,中国地方辽阔,兼之交通工具极不发达,所以对于边疆情形就隔阂甚深,甚至有些时候声气不通,消息全断。到了民国肇兴时,又是军阀割据,各霸一方,都只顾一己之私利,致使外蒙被人强食,新疆、西藏成分割之局,西康、青海几乎成为无主之地。这样的边患危机,必定会唤起一些国人的觉醒,引起他们对边疆的注意。
西康地处西南交通要道,进可为西藏后援,退可为四川屏障,左右则能与青、滇策应。早在明、清时期,该地就已经是中央政府控制藏、彝等少数民族的军事战略要地。无论是清末时期的筹设川滇边区,还是北京临时执政府1925年2月设立的西康特别政区以及后来国民政府1939年1月的西康建省都充分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西康的重视。当然,它也受到外来势力的关注。特别是民国时期,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西康更成为全国的焦点之一,各界人士纷纷涌入西康,去了解这一神秘地带。
随着边疆研究与藏学研究的繁盛,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藏区,但研究者的视角多放在西藏地区,对西康地区涉及较少,特别是民国时期国人对西康的社会考察。迄今为止,就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无论从历史学的角度,抑或社会学、民族学的角度,都未引起学术界的应有关注和足够重视,尚未见讨论这一课题的专著,研究的论文也比较少。本文中笔者拟对民国时期国人进入西康考察的背景加以探讨,希望能为民国时期西部边疆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今天藏区的建设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