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新闻:分享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的经验

分类: 图书,教材教辅与参考书,中小学作文辅导,综合,
品牌: 黄煜
基本信息·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页码:27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806528342
·条形码:978780652834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追求卓越新闻:分享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的经验》主要讲述了:卓越的新闻是伟大的艺术,它为生活的错综复杂提供解释,阐明文化的各种元素,寻求事实真相,维护社会公义,促进大众的讨论,使世界更趋美好。
作者简介黄煜,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新闻系教授、系主任。早年就读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8年赴英留学,1993年于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获颁授传播学博士学位。自1994年起任教于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新闻系,现为该系系主任兼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工作坊召集人。主要研究及教学范围包括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国内地和香港大众传媒、传媒政治经济学、新闻媒介与社会发展等。
俞旭,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教授。出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主修英国语言文学。他于1981年和1985年分别取得美国夏威夷大学传播学硕士和上海复旦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衣阿华大学颁授大众传播学博士学位。自1991年起于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任教,于1996年至2006年出任该系系主任。现兼任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工作坊执行主任。
黄盈盈,首届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工作,坊项目主任。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系,并取得伦敦大学语言学硕士、香港浸会大学传播学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曾于不同公共机构从事机构传讯、项目管理和行政工作,曾在大专院校兼任讲师,现任职于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
媒体推荐成为好记者的两个特征是:好奇和坚持。早期的采访和报道经验是你未来一笔巨大的财富。
——艾美·高斯坦(《华盛顿邮报》记者,2002年普利策国内报道奖得主)
我还当记者的原因是觉得这份工作很有趣。新闻工作提供罕有的机会,让你可以接触你平常不会接触的人,了解平常不能知晓的事。我们就如老师一样,教导读者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件事情。
——史蒂夫·史特劳(《华尔街日报》驻波士顿资深记者、新闻编辑,2007年普利策公众服务奖得主)
我从时间的历练中意识到,要接近人、感动人和激励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讲故事好新闻要讲好故事。我的写作哲学是“一个总比多个好”。
——米高·维特士(《费城问询报》记者,1997年普利策解释性新闻奖得主)
战地记者是撰写人类历史草稿的人。我认为审查和质询政府的战争决策,以及发掘真相是记者的责任,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彼得·阿奈特(著名战地记者,现为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席教授。1996年普利策国际报道奖得主)
照片的基本作用是要达到沟通,要透过照片表达一个故事,而不仅是追求艺术和视觉效果,一幅令人难忘的照片是有感情的。
——约翰·卡普兰(佛罗里达大学研究基金会教授,1992年普利策特写摄影奖得主)
在环境越来越开放,传媒越来越商业化的今日,我的建议是,尽量为优秀的媒体做事。中国有那么多媒体,你要选择你认为好的媒体,好的编辑,去那里工作。
——方凤美(《华尔街日报》驻中国记者,2007年普利策国际报道奖得主)
编辑推荐《追求卓越新闻:分享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的经验》是60多家媒体连续报道,十几位专家盛情推荐,六位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经验分享。
目录
序一新闻教育应从“人”开始
序二彰显优质新闻让社会更趋美好
导言温故创新继往开来
专访普利策奖精髓:新闻服务于公众——专访普利策奖秘书长吉斯勒教授
第一部分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精选作品
蓄意扰民之策——“9·11”事件报道
21岁——新闻图片奖作品选辑
何时让他安息?——家人的痛苦抉择
跟自己国家对战的记者——越战泥足深陷
在日期上做文章——股权日期回溯报道
北京城市建设的幕后英雄
第二部分讲座与论坛讲辞摘要
一、社会变迁与新闻界面对的挑战
如何应付今天新闻媒体面对的挑战
科技与全球化对新闻报道与新闻业的冲击
社会转变与新闻界面对的挑战
二、新闻的元素
新闻的基要
劫后余生:视觉传讯的社会责任
公共广播——集报纸与电视之长
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
三、作品分析与采写技巧
获奖照片怎么拍——分析得奖新闻图片兼评学生作品
从股票期权日期回溯到公平交易咖啡:调查性报道背后的故事
“9·11”袭击与余波:建构新闻从零碎开始
洛奇的故事
从网上发掘新闻资料的窍门与秘诀
四、经验分享
与香港新闻教育基金会与会者对谈
缅怀殉职记者丹尼·珀尔(Danny Pearl)
身处险地——与资深战地记者对谈
越战实录
报道2008奥运:中国如是观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香港浸会大学于2007年10月举办的首届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工作坊完满成功。看到同事们几个月以来的辛劳赢得业界以及各方面的支持和称许,我为他们感到欣慰。本书作为首届工作坊的总结,相信可以鼓励大家回顾并反思。
对于浸大,新闻教育是一项重要使命。大学自从于1968年开办香港首门传理课程以来,我们一直努力推动新闻教育迈向卓越——更从服务社会的方向,与新闻专业携手建立交流平台,致力提升业界水平。
多位普利策新闻奖得主透过工作坊各项活动,跟香港、内地以及区内新闻从业人员和相关专业的师生交流互动,除了面对面的经验分享外,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从他们的亲身经历中,体会到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喜与怒,也感染到他们努力迈向卓越、追寻理想的动力。
时代的变迁与挑战往往难以预测,然而新闻工作者的操守与良知必须坚定不移。
文摘第一部分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精选作品
蓄意扰民之策——“9·11”事件报道
Amy Goldstein,美国纽约州诺切斯特人,获布朗大学颁授美国文化学位。曾任哈佛大学尼曼访问学者(Nieman Fellow,2004-2005年)。现为《华盛顿邮报》记者,负责撰写有关美国社会政策的稿件。于1987年进入《华盛顿邮报》工作,此后十年主要就当地教育以及地区卫生保健问题撰稿,其后加入该报全国编辑部,撰写卫生政策稿件,并报道国会、白宫和联邦政府就卫生保健问题进行的辩论。自2D01年乔治?布什担任美国总统以来至2004年,Goldstein一直报道白宫新闻,内容主要针对国内议题,特别侧重于有关医疗保险(Medicare,Medicaid)、社会安全、福利、房屋、政府管治和联邦司法等问题。她目前从事有关社会政策方面的深度报道,包括探讨不断转变中之公众与个人领域的分界,以及其他全国性的重要议题。
近年参与《华盛顿邮报》许多重要新闻稿件的采写,包括莱温斯基丑闻和美国克林顿总统弹劾案、哥伦拜恩中学枪击案、“9·11”恐怖袭击的影响、伊拉克战争早期的伤亡事故、近期最高法院的任命,以及2006年一名白宫高级幕僚之刑事审讯等许多在华盛顿发生的戏剧性事件。
曾在《巴尔的摩太阳报》(The Baltimore Sun)、《莱杰星报》(Ledger-Star)和《弗吉尼亚领航员》(Virginian-Pilot)当记者。多年来,她的新闻作品荣获多个奖项。并与《华盛顿邮报》其他记者以对“9·11”恐怖袭击以及美国政府对策之报道荣获2002年普利策国内报道奖。
“9·11”恐怖袭击指挥疑犯阿塔(Mohammad Atta)领取佛罗里达州驾驶执照的那一天,28岁的巴基斯坦裔加油站职员穆宾(Mohammad Mubeen)也在同一个汽车中心更新了他的驾驶执照,刚好较阿塔早23分钟办妥手续。正因如此,上周一下午穆宾身穿橙色连身服,站在一个小法庭里,被卷入成为全国恐怖分子搜捕行动的逾1100人之一。
穆宾以一口快如连珠的乌尔都语,焦急地恳求释放。他透过传译向法官表示,他的确是非法进入美国,但他不认识任何劫机犯。
然而,这个迈阿密法庭的政府检察官轻易地说服了法官,把穆宾收押、不准保释。检察官出示了一份令人吃惊的法律文件,文中阐释了当局连串拘留行动背后的策略,也提出一个全新的法律理据,使当局即使只是稍有怀疑,仍然能将人收监。
这份文件有七页长,由华盛顿联邦调查局(FBI)总部一名最高层的国际恐怖活动调查员签署,之前一直未被公开,但全国各地的检察官在拘留聆讯中不断引用它。这份
……[看更多书摘]
后记当我正在为博士论文作最后冲刺的时候,在一个学术会议上遇见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系主任黄煜教授,他邀请我协助统筹首届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工作坊项目。新闻不是我的专长,但项目管理我倒有点经验。在犹豫间,黄老师向我解释什么是普利策奖,举办这个工作坊的目的等等。我想:这是一个饶有意义的项目。于是欣然答应。
开荒,总是让人兴奋的。从邀请普利策奖得主参与、寻找赞助商,到节目安排、拟定宣传推广计划,到落实各项细节,看见学生们孜孜不倦地学习、业界深入的讨论、公众人士的热烈参与,以及中国内地、香港、澳门三地学界业界的坦诚交流,个中的兴奋与满足感不在话下。然而,最重要的,是解了一个萦绕多年的心结。
我的一个友人患了情绪病,于多年前跳楼自杀。我阅报得知消息,激动不已。难过,不只是因为痛失好友,也由于当时一份报章在“记者手记”中穿凿附会的失实报道。这种哗众取宠的报道手法相信为死者的家人带来很大的伤害。虽然我当时的工作之一是传媒关系,但仍忍不住立即致电一位在该报工作的旧同学,把他痛骂了一顿。他并非该名记者,只能无奈地说:“你向我们的编辑投诉吧。”为此,我一直耿耿于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