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人录(品读中国书系)

分类: 图书,传记,政治人物,中国,
品牌: 易中天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页码:288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532120198
·条形码:9787532120192
·包装版本:第3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丛书名:品读中国书系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品人录》对中西文化的研究中,从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里,对这些生活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努力挖掘着文化的内核,给予理论的阐述。全书讲述老百姓的事情,态度闲适,读起来轻松愉快,而又深刻地切中要害,令人常有“还真有那么回事”的感慨。本书是“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之一种。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与此同时,历史人物都按照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论被脸谱化了。本书勾沉史实,从文化角度品评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独具只眼,新颖的评说、生动的文笔把我们带入一个崭新的人物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易中天,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他长期从事文学、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若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并曾出版“易中天随笔作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他信奉“读书明理做人不做秀,登科治国做事不做官”。他是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其主讲的“汉代风云人物”在2005年4月首播即获热评。
媒体推荐书评
品读中国书系之一。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领袖人物或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
与此同时,历史人物也都按照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化论而无一例外地脸谱化了,中国历史则变成了一个大戏台。
但我们从来就不知道舞台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白脸和白鼻子,也不知道红脸的和黑脸的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因为我们不知道编剧和导演是谁。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运气和等待,却不肯承认每一次的“善报”,往往也差不多意味着下一次“恶运”的来临。
编辑推荐《品人录》是品读中国书系之一。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领袖人物或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
与此同时,历史人物也都按照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化论而无一例外地脸谱化了,中国历史则变成了一个大戏台。
但我们从来就不知道舞台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白脸和白鼻子,也不知道红脸的和黑脸的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因为我们不知道编剧和导演是谁。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运气和等待,却不肯承认每一次的“善报”,往往也差不多意味着下一次“恶运”的来临。
目录
项羽
一 贵族与流氓
二 项羽的毛病
三 韩信的错误
四 刘邦的长处
五 项羽之死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一贵族与流氓
项羽最后还是打败了。他败在了刘邦手里。
成者王侯败者寇。胜了的刘邦人模狗样地当了皇帝,败了的项羽
便只好自认倒霉,不但再也当不成霸王,还得去见阎王。
这当然很惨,而且还很窝囊。
说起来,失败这事,原本也并不那么可怕。“胜败乃兵家常事”么!
再说,人生自古谁无死?死不足惜,败也未必可耻。只不过,不是败在
别人手里,而是败在刘邦手里,便不免让人想不通。
项羽怎么会败给刘邦呢?项羽是英雄而刘邦是无赖,项羽是贵族
而刘邦是流氓。项羽的出身是很高贵的。他的家族,在当时即被称作
“名族”。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陈胜起义,天下云集相应,处
处揭竿而起。东阳(今安徽省天长县)人杀县令,欲立陈婴为王,陈婴
却主张去投靠项氏。他说:“我依名族,亡秦必矣。”陈婴的不敢为王,
主要是胆小怕事,怕当出头的椽子。但他说项氏是名族,威望高,号召
力强,却也是事实。事实上项羽一族,是很有些来头的。据史书记载,
项,原本是西周时期黄帝后代姑(音吉)姓的封国,其地在今河南省项
城县。春秋时,项国被鲁国所灭。后来,楚同灭鲁,就把项地封给了项
羽的先人,这一族也就因而姓项。所以,项羽祖籍河南项城,和清末明
初一位风云人物袁世凯是同乡。
封在项地的项氏一族,世世代代都是楚国的将军。到了项羽的祖
父项燕时,运气就不太好了。公元前224年,即秦始皇二十三年,秦将
王翦(音简)攻破楚国,俘虏了楚王,项燕便只好去做流亡政府的将军,
在淮南起兵反秦,结果兵败身亡。项羽自己,则出生在下相,即今江苏
省宿迁县。后来,又随叔父项梁逃到吴中,即今江苏吴县。所以,项羽
又是江苏人,和江苏沛县人刘邦也算老乡。
想来项羽少时,过的已是破落贵族的生活。不过破落归破落,贵
族还是贵族。因此项羽正儿八经地有名有字:名籍,字羽,又字子羽。
这也是当时贵族子弟的通例:婴儿出生三个月后,要择吉日剪一次头
发,并南其父命名;男孩长到二十岁,女孩长到十五岁,则要举行冠礼
或笄(音基)礼,由嘉宾取字。有名,意味降生;有字,意味成人。此外
还有一系列的权利和义务,但只有贵胄子弟才有,平民子弟是没有的。
此外,有了字,就有了尊称,这也是平民子弟没有的。项羽有名有
字,说明他是贵族,而且举行过冠礼,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
……[看更多书摘]
后记写完《读城记》,再写《品人录》,似乎顺理成章。
如果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那么,人物就是一幅展开的画,谁都可以鉴赏品评。但,正如读城的关键在于读,品人的关键也在于品。读,要读出品位;品,要品出滋味。总之,要能说出点名堂来。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国历来就有品评人物的传统。孔子就曾品评过不少人,包括他的学生。孔子的品评,以精练准确见长,言简意赅,一语中的,比如“由也果”(子路果敢)、“赐也达”(子贡通达)、“求也艺”(冉有多才)、“雍也可使南面”(仲弓可以当领导)等等。孔子认为,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品评人物,在他那里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这种智慧在魏晋时期就变成了美。魏晋是品评人物风气最甚的时代。一部《世说新语》,几乎就是一部古代的《品人录》。那时的批评家,多半以一种诗性的智慧来看待人物,因此痴迷沉醉,一往情深: “萧萧如松下风”,“轩轩如朝霞举”,“濯濯如春月柳”,“岩岩如孤松之独立”,“偎俄若玉山之将崩”。这种对优秀人物的倾心仰慕,乃是所谓魏晋风度中最感人的部分。
自然也不乏幽默睿智的。比如说见夏侯玄“如入宗庙,琅琅但见礼乐器”;见钟会,则“如观武库,但睹矛戟”。后来鲁迅先生比较陈独秀与胡适,便有异曲同工之妙。先生在《忆刘半农君》一文中说:“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 ‘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捉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地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 ‘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这样的人物品评,谁说不是艺术,不是哲学? 可惜,我们的大学里,不管是文学系、艺术系,还是哲学系、历史系,都不开人物品评课,更没有这个专业。报纸和刊物,自然也只有文学批评、艺术批评而没有人物批评。或者只有人物传记、人物故事,没有人物鉴赏。其实,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有鉴赏价值的。品酒,品茶,品画,品诗,何如品人? 于是就有这本《品人录》。
或许有人要问,你这本书,是历史家言,还是小说家言?我要说,既非历史家言,也非小说家言。因为每一史实,都有史料为据,没有一件事是我编的。而且所据之史,也多为正史,很少用野史的材料,以免唐突古人,因此不是小说家言。不过,史家重在记,本书则重在品。每一篇都是人物的品评,不是人物传记。对于人物的心理,亦多推测,因此又不是历史家言。总之,正如读城不是说城,品人也不是记人。对于这些大家都很熟悉的人物,相信读者不会仅仅满足于记述和描写。
从城市中读出文化,从人物中品出思想,这就是我写《读城记》和《品人录》的初衷。
“片云心共远,永夜月同孤。” 易中天 1999年9月26日 记于厦门大学凌峰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