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分类: 图书,政治,中国政治,政治制度史,清、清以前政治,
品牌: 贾志扬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页码:346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214040972
·条形码:9787214040978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奉献给读者的,是宋朝宗室充满了传奇与变幻的历史长卷,共中有娓娓的史实叙述,也有深刻的制度检讨。1127年,金军攻陷宋都开封,掠走徽钦二帝和三千余近支宗室,徽宗之子赵构在杭州重建宋朝,他死后帝位回到了匡胤子孙手里。流落到南方的宗室继续得到了政府的特权和照顾,但却获得了应举、做官的自由,逐渐融入士大夫阶层,个中佼佼者甚至官至宰相。1279年,宋朝灭亡,赵氏三兄弟后裔作为宗室的历史宣告结束,作为宗族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家与国的联系最为紧密直接的,莫过于宗室。
作者简介贾志扬(John W.Chaffee)著有本书和The Thorny Gates of Learning in Sung Chian:A Social History of Examinations(1985,1955;有中文、韩文译本,中译本名《宋代科举》,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与The de Bary共同主编Neo-Comfucian Education:The Formative Stage(1989)(《初创时期的新儒家教育》)。1987-1991年独立编辑Bulletin of Sung Yuan Studies(《宋元研究通讯》)。目前正与Denis Twitchett(杜希德)共同主编《剑桥中国史》宋代卷,写作有关700-1400年间在华外国航海群体的著作。自1980年以来任教于宾厄姆顿大家(Binghamton University)历史系,曾任系主任,现任教授,是“亚洲、亚裔美国人研究项目”负责人。
编辑推荐《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
目录
表格、图片索引/1
宋朝帝系/1
引用论著的缩略语/1
宗室谱牒编码说明/1
序/1
中文版序/1
致谢/1
第一章 开篇/1
两个故事/1
中国历史上的宗室/3
研究与史料/12
方法/16
第二章 皇室家族/19
家族的起源/19
太祖的宗室定义/20
权力和传承/24
宋初的皇室家族/29
第三章 文学与拘禁/35
真宗、仁宗与皇室宗亲/35
宗室机构/39
宗室授官/43
教育与文人文化/46
宗室生活/52
第四章 重新定位宗室/64
英宗入继大统/64
宗室人口增长带来的危机/66
改革宗室/69
重新定义宗室/71
无服族人对策/73
变革中的宗室机构/84
李逢事件/86
宗室的迷惘/91
第五章 开创次级中心/95
蔡京的改革/95
敦宗院/98
大宗正司及其分案/102
教育和入仕/104
做官的宗室/107
北宋末年的宗室/109
第六章 沦丧、抵抗与机遇/111
战争概况/111
囚禁与逃亡/115
战争中的宗室/121
宗室为官与冒牌宗室/128
1129年的危机/130
政坛上的宗室/134
新的政治戒约/136
第七章 居所与特权/138
分布类型/140
维护宗室的整体性/141
宗室中心/146
独立的宗室家庭/152
婚姻与姻亲/157
学校和教育/162
考试与入仕/167
第八章 政治与权力界限/175
孝宗的入选/175
孝宗与宗室/177
宗室宰相赵汝愚/185
宁宗朝的宗室官员/191
理宗的即位/198
理宗朝的宗室与政治/201
宗室与南宋政治/210
第九章 成熟与溃烂/213
成熟之患/213
家族认同的发展/218
泉州南外宗正司/222
海外贸易和宗室/228
南宋末年的政治与战争/237
宗室与忠义事业/241
宋元之际的宗室/246
第十章 结论:中国历史上的宋代宗室/255
皇帝、社会与宗室/255
高雅文化与宗室/260
宋朝宗室的遗产/265
附录/270
A有传记资料的宗室名单/270
B宗室谱牒机构/294
引用论著目录/298
索引/327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呀的是,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
这套书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决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
当然,既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只从各家学说中筛选那些我们可以或者乐于接受的东西,否则我们的“筛子”本身就可能使读者失去选择、挑剔和批判的广阔天地。我们的译介毕竟还只是初步的尝试,而我们所努力去做的,毕竟也只是和读者一起去反复思索这些奉献给大家的东西。
文摘第四章重新定位宗室
英宗人继大统
对于宗室来说,11世纪晚期真的是困难重重。宗室面临着五花八门、错综复杂的问题,原因却只有一个,这就是人口的巨大增长。在应对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宗室也变成了一个与真、仁两朝面貌迥异的组织。
仁宗死后,新皇即位,一位宗室变成了皇帝,由此表明了宗室对于王朝的用途。同许多高产的宗亲相比,仁宗没有产下男性继承人,或者至少说,他没有儿子活下来成为继承人。为以防万一,他选了两名宗室男孩入宫教养,作为实际上的候补继承人。但是,没有指定继承人的问题却变得越来越突出。
1055年,仁宗病倒在床,大臣们抓住机会,请求及早确立太子,但毫无结果。在以后的六年中,虽然仁宗早已病愈,但策立太子的谋划仍在继续。值得一提的是,宰相韩琦(1008—1075)建议在宫中设立学校,教育有前途而好学的宗子,这样就可以发现那些值得信赖、堪当大任的年青人。仁宗回答说,他正准备选取一到两名宗子入宫,作为可能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