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生活30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

分类: 图书,其他,
品牌: 陶菊隐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7101047378
·条形码:9787101047370
·包装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本书写的是是民国时期著名记者陶菊隐前半生的传记,1914年陶菊隐参加《长沙女权日报》,至1941 年推出上海《新闻报》,从事新闻记者记者三十年。由于工作的需要,他结识很多当时的军政要员,同时也目睹了这30年间中国政局是变动,许多都是鲜为人知的政治内幕。
《记者生活三十年》是陶菊隐根据三十年新闻采访的经历和见闻,在晚年写的自传体回忆录,于一九四八年在中华书局出版。此书以纪实的风格、生动的笔法,记述了一九一二年至一九四一年间的政治百态和作者在新闻界的经历,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史料价值。
蒙陶菊隐先生后人慨允,我们对此书重新校订,简化了各章节的小标题,增加了三十余幅历史图片,并增加副书名“亲历民国重大事件”,重新出版。陶菊隐先生一生著述之绝大部分都交由中华书局出版。此书的再版,是对陶菊隐先生的纪念,更是他与中华书局常年合作而结下的深厚情谊的延续。
作者简介陶菊隐(1898~1989)湖南长沙人。就读长沙明德中学。民国元年(1912年)一度担任长沙《女权日报》编辑,次年起为上海《时报》“余兴”栏撰稿,同时还为上海各大报撰写地方通讯。民国5年(1916年)一度任《湖南民报》编辑,撰写时事述评;不久辞职接办《湖南新报》,任总编辑。民国7年(1918年)参加《湖南日报》编辑工作。民国8年(1919年)以湖南报界联合会代表资格,参加湖南人民的驱张(敬尧)运动。民国9年(1920年)受聘上海《新闻报》驻湘特约通讯员,撰写长沙特约通讯。民国16年(1927年)任《武汉民报》代理总编辑兼上海《新闻报》驻汉口记者。民国17年(1928年)起,担任《新闻报》旅行记者、战地记者,驻汉口特派记者。民国23年(1934年)赴南京与许彦飞合办《华报》,同时为《新闻报》撰写专栏文章。民国25年(1936年)移居上海,参加《新闻报》编辑工作,还担任《晓报》主编和严独鹤主持的《新闻夜报》助编。民国30年(1941年)后退出《新闻报》,除为京、沪大报撰稿外,以主要精力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上海文史馆副馆长。著有《菊隐丛谈》、《孤岛见闻》、《袁世凯演义》、《蒋百里先生传》、《筹安会六君子传》、《北泮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记者生活三十年》等。
媒体推荐书评
我虽未向《新闻报》要求提高待遇,可是《新闻报》当局对我不断加薪,半年之间,按月稿酬累增至一百元。后来我参考馆内工作时,有人告我,当时该报的馆内人员也要论资排辈,新进人员月薪不过五六十元,而我以新进的馆外人员,半年之间“连升三级”,不能不算是新闻界的一种“异数”。
……既然要长期写,我便加上一个《显微镜下的国际形势》的总题目,把原题改作第一篇分题,随即在《新闻报》上发表。这是我从新闻记者改作专栏记者的开始。
——陶菊隐
编辑推荐陶菊隐,著名记者、作家,一九一二年进入新闻界,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本书是作者根据三十年新闻采访的经历和见闻,在晚年写的自传体回忆录。书中以纪实的风格、生动的笔法,记述了一九一二年至一九四一年间的政治百态和作者在新闻界的经历,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史料价值。
目录
引子(1)
青少年的艰苦生活
辛亥参军一瞥(1)
年幼失学(3)
始入新闻界(5)
接办《湖南新报》(10)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我离开《湖南民报》不久,一天从南正街商务印书馆走出来,一顶拐大
轿①迎面而来,轿中人一眼看见了我,忙不迭叫轿夫把轿子停下来。他握着
我的手高兴地说:“我正要找你,我们找个地方谈谈。”
我定睛一看,来者就是两年前我们共同筹办《三楚新闻》的穷朋友黄咸
夷。我们停步的地方,正是长沙城南行人如织的闹市,谈话很不方便,便相
偕到附近德记面点馆,边吃面边谈天。
这几年黄先生走了运,当过湘军第四师的机要秘书,此时又奉命接办《
湖南新报》,正在进行人事安排。原第四师师长是国民党老一辈军人程潜。
一九一五年云南起义时,程潜奉黄兴之命,到昆明去找士官老同学蔡锷、唐
继尧,蔡唐二人叫他到湖南组织民军响应起义,并派红边帽子滇军一营护送
他由黔入湘。他自称湖南护国军总司令,沿途招收民军,到省后改编为湘军
第四师。他跟谭延闿素不相能,谭二次督湘后,把第四师并入第二师,程便
卸职下台。程在长沙办有《湖南新报》,派师部军需处长宁坤为总经理,程
下台后,宁也另有任务,改派黄咸夷接办该报。我们见面之下,他请我在主
编与主笔之中择一而任之。我毫不客气地指定要当总编辑,否则决不参加。
按照湖南地方报的规定,总编辑与主笔分工,前者为编辑部的总负责人,主
持审稿发稿,主笔负责审阅社评或自己动手写社评,其名次在总编辑之下。
我认为,认真负责是办好报纸的首要条件。当时我抱有一鸣惊人的理想,要
么把报纸办得有声有色,要么宁可高卧危楼,孤芳自赏。黄遂决定派我为总
编辑。
接着谈到具体问题。我说:“往日科场中有一项通则,考举人必须写好
一笔正楷字,否则休想考取。报纸也必须印刷精良,才能引人人胜。”我建
议我们首先责成印刷部门加快改铸全套五号字,作为刷新版面的准备。其次
也谈到延揽人才和提高报纸质量等问题。
写到这里,应将当时长沙各报的情况简介一番:
民国初期,湖南的国民党人最多,长沙各报也大多属于国民党系。由于
南北战争一再发生,湖南地处全国中心为南北必争之地,政局很不安定。每
逢北军入湘,国民党系报纸就要受到摧残,而当北去南来,又有一批新人新
报出现,这就是长沙报纸随波逐流起伏无常的原因。其次,长沙有一批失意
政客和无业文人,错误地认为办报不需要多大本钱,只要向省政府或地方军
人“募化”一笔开办费,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