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网络
分享
 
 
 

帝国崛起(卓越亚马逊网络独家销售)(卓越亚马逊网络独家销售)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帝国崛起(卓越亚马逊网络独家销售)(卓越亚马逊网络独家销售)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历史,中国史,通史,
  品牌: 杨府

基本信息·出版社:现代教育出版社

·页码:29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801968271/9787801968272

·条形码:9787801968272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帝国崛起》是一部解密性质的历史读本,它解析了中国古代20个王朝崛起的秘密,叙述和分析了中国四千年来王朝兴起的深层原因,以及统治者个人素质对王朝兴衰的潜在影响,于史有据。对中华民族的千年历史进行反思,目的在于唤起国人持久的爱国心和强国意识。

中国历史的最大遗产,就是崇尚国家统一。纵观历史,大一统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即使是在割据分裂的状态下,如南北朝、宋辽金等,民心也是渴望统一的,中华民族可以接受不同族群的统治,但从来不接受分裂。国家只有实现统一,才是唯一强盛的基石。这对今天海峡两岸的政治状况,有着深刻的启迪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杨府,男,诗人、作家、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出版有《家园》、《瓠下集》、《落架的凤凰》等文学、史学著作多部,其畅销书《落架的凤凰》连续数月荣登新浪读书排行榜前列、腾讯读书排行榜榜首。参与了畅销书《天朝落日》一书的编写和整理。

媒体推荐《帝国崛起》:史册里流淌着千年的辉煌

中国是不是大国?在多少人铁定的观念里,“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写在小学课本里的内容,中国是大国根本毋庸置疑。但看了电视片《大国崛起》,它给出的答案却恰恰相反。这就是,判定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不仅仅看面积、人口,更要看经济、文化以及这种思想文化浸润下的国民的心态,有没有凝聚力和自信心。因此,葡萄牙、西班牙这些欧洲小国,甚至弹丸之地的荷兰,都能入流,而地域广大的加拿大、巴西,人口大国印度等,“大国”行列难有其一席之地。

看来,仅凭地大人多不能够算作大国,还要“强”,还要“盛”。

中国近代史屈辱的一幕幕,早已为此做了形象而具体的诠释。

由现代教育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帝国崛起——中国20王朝崛起真相解密》一书,更是赋予了“大国”概念以更深刻的内涵。

“《帝国崛起》一书,解析了我国古代20个王朝崛起的秘密,……对中华民族的千年历史进行反思,目的在于培养中国人持久的爱国心和强国意识。因为只有爱国之心才有历史的归属感,文化的归属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著名明清史专家彭勇教授如是评价。

该书作者“杨府先生是一位学者型的作家,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特别是宫廷史情有独钟。杨先生既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又有丰厚的历史积累。又很讲究文章的布局谋篇,对史料的选择和剪裁也取舍得当,或文或史,不拘形式。”(彭勇教授的序)。

《帝国崛起》一书,通过一个个王朝的崛起,抒写了作者的历史情怀,他有自己的想法,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有如下几条:

其一,对英雄人物在历史上所起作用的肯定。

凡历史上强大的朝代,都离不开有为之君的励精图治。他们改革弊政,修明政治,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起于社会底层的皇帝,他亲眼目睹了起义军推翻秦朝的强大力量,所以为政温和,与民休息,使法家的严酷得到缓和。

至文帝、景帝即位,继续实施轻徭薄赋政策,在40年左右的时间里,西汉政治稳定,经济上始终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到了景帝后期,汉王朝国库里的钱多得堆积如山,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历史上把如此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誉为“文景之治”。

汉光武帝刘秀更是才兼文武。在位期间,大兴民生工程。薄赋敛,省刑法,整顿吏治,裁减冗员,提倡节俭,官场风气为之一变。由此奠定了东汉前期80年间国家强盛的物质基础,历史上称之为“光武中兴”。

盖世大帝李世民更注重体恤民情。他当政时期,唐帝国已成了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大国,但他深具危机意识,不时提醒自己不要重蹈隋王朝的覆辙,从而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时代变迁往往造就了遍地枭雄。而在多少英雄崛起的身影背后,就是历史上的一个个盛世中国。

能够实现强国梦的的杰出历史人物,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总是能在挑战极限的过程中,所向披靡,在前朝的废墟上,建立一个更加强大的帝国。

其二,对大一统思想的弘扬。

“大一统”思想是儒家伦理的核心之一。先秦时期的三个大儒孔子、孟子、荀子,都是极力倡导“大一统”思想的先驱。尤其到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从此成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唯一的统治思想,成为社会伦理的唯一标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格言,就变成国难当头时的怒吼与最慷慨悲歌的誓词了。

事实表明: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即使是在割据分裂的状态下,如南北朝、宋辽金等,民心也是渴望统一的,中华民族大一统的理念从来不曾泯灭过。国家只有统一,才是惟一强盛的基石。这对今天海峡两岸的政治状况,有着深刻的启迪和现实意义。

有学者称:中国两千多年大一统思想的最大遗产,就是崇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从而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

其三,《帝国崛起》折射出的浓厚的盛世情结。

大一统之后,往往伴随着盛世的出现。中国封建时代几个著名的盛世,如西汉的“文景之治”、东汉的“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以及清朝的“康乾盛世”等,无一不是在版图统一的前提下出现的。

由此可见,国家的统一是实现民族富强、经济繁荣的保障。

而创出盛世的帝王,其共同点就是勤政爱民和知人善用。如汉文帝在位23年,史称其“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他曾想建造一座露台,听说要花费百金,等于中人十家之产,于是作罢。

遥远的文明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时代呼唤一个好的历史读本,来迎合民众心仪已久的“大国”梦。从这个意义上说,《帝国崛起》做到了。

在赋予大国概念崭新的意义时,作者的笔触相当细腻,不仅缕析了大朝霸业成因,也揭示了如西晋司马炎、后唐庄宗李存勖等短期统一者何以短命的宿命与忧伤。

《帝国崛起——中国20王朝崛起真相解密》一书,虽是一本史学著作,同时也是目前流行的历史大散文的写作范畴。读之味无穷,思不断,相信热爱文史的读者一定会从中受到不少启迪和收获。

编辑推荐一个好的历史读本,应该是时代的呼唤和需要,来迎合民众心仪已久的“大国”梦。《帝国崛起》即提倡一种生活化的历史阅读,和历史阅读的生活化。

《帝国崛起》文辞优美,形象生动,图文并茂,融知识性、趣味性、大众性和文学性于一体,热爱文史的读者,一定会从中获益多多。

专业书评《帝国的崛起——中国20王朝崛起真相解密》一书,解析了我国古代20个王朝崛起的历程,叙述和分析了中国几千年来王朝兴起的深层原因以及统治者个人的素质对王朝兴衰的潜在影响,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旁征博引;对重大历史事件有关问题的判断和评价,也持论公正,不无道理。对中华民族的千年历史进行反思,目的在于培养中国人持久的爱国心和强国意识。因为只有爱国之心才有历史的归属感,文化的归属感。因此,我们不能认为历史与自己无关。柯林武德说:“历史就是思想史,史学所要发见的对象,并不是单纯的时间,而是其中所表现的思想。”对于历史的永恒期待和对未来光荣与梦想的追求,是提高我们基本史学素养的动力与途径,也是建构文明与道德的基石。遥远的文明是如此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为了传递这种温暖,我们需要一个好的历史读本,来大力提倡一种生活化的历史阅读和历史阅读的生活化。

与杨府先生结缘是因为几年前《天朝落日:中国二十王朝覆亡全景》的编纂,在交往中了解到他是一位勤奋刻苦的学者型作家,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特别是宫廷史情有独钟。杨先生既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又有丰厚的历史积累,他很注意文章的布局谋篇,对多种资料的选择和剪裁匠心独运,或文或史,不拘形式。《帝国的崛起——中国20王朝崛起真相解密》一书,可以看作是《天朝落日》一书的延伸阅读。全书语言优美流畅,富有激情,相信热爱文史的读者一定会从中有不少启迪和收获的。

-----彭勇 历史学博士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 《天朝落日》主编

序言在千年的永恒与辉煌背后

彭勇

史学是一个民族文明与道德的基石。

没有历史感的民族,就不会有蕴藉深厚的文化积淀,不可能有源远流长的文脉传承,也不可能真正崛起成为大国。敬重历史,敬畏历史,不仅透视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也展示着一个民族应有的襟怀。我们的祖先,有很好的记史传统,留下了一部部传之不朽的壮丽史卷,记录了完整、客观和经得起考证的数千年文明史。发散于历史册页中的,是永远进取、不畏艰险、包容豁达的精神气度和悲悯情怀。认真对待历史,总结、分析尤其是汲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中解读出中华民族千年的辉煌与忧伤,以培养我们民族的自信心,此其时也。认识历史、立足现实,才能开创未来,中国的强盛,就是在继承前人的智慧和汲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开始的,我们的文明,才有今日之盛;我们的社会,才有今日之繁荣。

一 盛世中国

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风云画卷,无数波澜壮阔的英雄诗剧在纵笔抒写着江山豪情。数风流人物,不外两种,一为时势所造的英雄,二为造时势的英雄,二者相侔并举。然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位哲人说过:“一个强大的时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凄怨的灵魂”,这似乎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切帝国盛衰的宿命与忧伤。

历史上,不少开国帝王,在登上皇帝宝座后,大都能够顺应社会人心思治、渴望铸剑为犁的愿望,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天下也由此呈现粗安的景象,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繁荣稳定创造了条件。然而,却有一部分帝王小富即安,天下初定,便以为大功告成,很快失去了高蹈扬厉的精神和气度,放纵权利,私欲膨胀,忘乎所以地品尝起荣华富贵的醇醪来。

晋武帝司马炎作为西晋王朝的开国帝王,他创下了继秦始皇、汉高祖之后,第三个一统天下的丰功伟业。凭借着祖宗遗留下来的家业以及个人的努力,终得以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可惜他在统一之后,“见土地之广,谓万弃而无虞;睹天下之安,谓千年而永治”,便陶醉在“天人之功成矣”的虚幻中,丧失了励精图治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沉迷于荒淫无度的宫廷生活中,致使晋朝奢侈腐败之风大盛,整个王朝都浸润其中不能自拔。短暂的统一很快为长久的分裂所替代。

后唐庄宗李存勖,初以完成父亲交给的三支箭为己任。他意气风发,浴血北部中国,每战必胜,一路高奏凯旋歌。最终,他用木匣装着仇人的首级,祭献于家庙,自以为完成了父亲的心愿。此后的李存勖却判若两人,前期是那么英武有为,纵横天下,后期却不思进取。建立后唐后的李存勖最终因对音乐和戏剧的痴迷而亡身失国,死于伶人之手。不能不让人喟叹历史的无情!

而与这些小富即安、志得意满的开国之君不同的是,凡历史上的有为之君,无不具有浓厚的危机意识和进取精神,他们在登上皇帝宝座后,如履薄冰,励精图治,像登基一样勤于政事。他们改革弊政,及时调整统治政策,使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把中华帝国的繁荣不断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身于社会底层的皇帝,他目睹了群雄推翻秦朝的强大力量,秦因暴政而亡的前车之鉴,所以在制定政策时注重立足于社会现实,为政温和,采用黄老的清净无为的宽松政策,与民休息,缓解紧张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其次,匈奴自秦以来就是中国北方的严重边患,为保证百姓能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汉高祖采用“和亲”策略,出嫁公主,赠送丝绸、粮食等物品,与匈奴单于约为兄弟,汉、匈之间暂时出现了和平。

西汉文帝、景帝相继即位后,继续实施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在汉初70年左右的时间里,政治稳定,经济上始终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到了景帝后期,汉王朝国库里的钱多得堆积如山,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太仓里的粮食也由于陈陈相因,以至腐烂不能吃了。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父子执政时期呈现出的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誉为“文景之治”。

光武帝刘秀才兼文武,在位期间,注意实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安定民生。他释放奴婢、刑徒,使流民返回农村,安居乐业;他薄赋敛,省刑法,偃武修文,与民休息,使民间渐富;他抑制豪强,维护皇权;他整顿吏治,裁减冗员,提倡节俭,官场风气为之一变。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战争留下的创伤很快得到医治,经过几十年的经营,东汉的社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也奠定了东汉前期国家强盛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光武帝北击匈奴,安抚边裔部族,重建大汉雄风,使东汉王朝达到极盛,史称“光武中兴”。

隋文帝结束了三百年南北分裂局面之后,深知江山得之不易,故为政常有惊惕之心,简朴为民,励精图治。隋朝在他的精心治理下,迅速强盛起来。他不仅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还开创了盛世之局——“开皇之治”。据《通典•食货典》记载,隋朝在西京有太仓,在东京有含嘉仓和洛口仓,在华州有永丰仓,在陕州有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从京城到各个州的仓库里的布帛有数千万匹之多,这种情况自秦汉魏晋以来从没有过,隋朝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为社会繁荣,民间多财,甲兵精锐,人人艳羡的世界一流富国。

唐太宗认为,隋朝的灭亡,在于失民心,在于统治者的好大喜功。因此,他勤于政事,宵衣旰食,日日与文武大臣讨论国是,裁决案件和办理公事。虽然在李世民当政时期,唐帝国已成为世界强国,繁荣和富庶。但李世民是深具危机意识的一代帝王,对时局有着清醒的认识,常居安思危,提醒自己“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不能重蹈隋王朝的覆辙。所以,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采取了符合社会发展的一系列积极措施,开创了唐朝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至唐代中期,武则天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她前后执政长达半个世纪,显示出惊人的政治谋略和手段。在称帝之后的十余年里,不计门第,破格选用人才;她奖励农桑,发展经济。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人口增加很快。到武则天执政的最后一年,全国户数已达615万户,比唐初几乎翻了一番,社会经济都得到了全面的恢复与发展。对此陈寅恪先生有高度评价,“故武周之代李唐,不仅为政治之变迁革命。若依此义言,则武周之代李唐较李唐之代杨隋其关系人群之大也。”至唐玄宗执政前期,励精图治,一心想恢复唐太宗的事业。他实行的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政绩卓著,社会经济达到盛唐顶峰,出现了杜甫所说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的开元盛世。

明王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是继汉高祖刘邦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位平民出身的皇帝,在建国之初,他采取了一系列恢复与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景象。洪武中期,有一首流传于江西的民谣,描述当时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景象说:“山市晴,山鸟鸣,商旅行,农夫耕,老瓦盆中洌酒盈,呼嚣隳突不闻声。”清康熙帝说:“朕观明史洪武、永乐所行之事,远迈前王”,并为明孝陵题词曰:“治隆唐宋”。正是由于明太祖的努力,经过成祖和仁宣二帝的努力,弼成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太平盛世。

康熙皇帝是康乾盛世的奠基者,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任皇帝。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树。他奖励垦荒,宣布原明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他巩固和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在统一中国的进程中表现出的雄才大略,与汉武帝、唐太宗相比,一点也不逊色。康熙为清王朝的统治和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时代巨变,遍地枭雄。在无数英雄崛起的身影背后,造就了盛世中国,大汉、盛唐和大元,开放的明朝和广袤的大清所体现的坚毅与详和,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由弱到强的历史,是一部在变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突破的历史。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总是能在挑战极限的过程中,站在前人智慧的肩膀上,突破时空的局限,在前朝的废墟上,建立一个更加强大的帝国,而帝国的基础则是民心所向。中国历来的民心,又都是以国家的大一统为最终旨归。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因此无不以统一为己任。

二 天下一统

中国的历史,分分合合,天下一统始终是发展的主旋律。这是由中国的传统文化所决定的,它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政治关怀。

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以儒学为主旨构筑的,而“大一统”思想就是其核心之一。先秦以来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崇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先进社会思想,它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中国人对中国历史和国家前途的思维模式,也是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解决天下问题的崇高政治理想。

历代有作为的君臣士夫,都把国家的统一作为自己追求的理想。奠定中国文化千年根基的、先秦时期的三个大儒孔子、孟子、荀子,都是极力倡导“大一统”思想的先驱。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为了实现天下一统的“王道秩序”,他不辞辛劳,奔走于各国,虽“岌岌如丧家之犬”,四处碰壁,其犹未悔。大致形成于孔子同时期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把春秋时期广泛流传的、针贬幽王之后的乱世、呼唤统一的诗歌《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收入其中,以寄托人们的家国理想。孟子则在自己的著作中直抒胸臆:“天下恶乎定?定于一!”反应当时人民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孟子成为孔子之后儒家大一统思想的代言人,使之成为一代显学。荀子更是倡导“一统”思想,他说:“四海之内若一家”,“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莫不从服。”这些圣贤先哲都把追求天下一统作为自己实现天下大同理想的政治基础。

汉武帝明确提出以儒治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从此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两千年传统社会主导性统治思想,民间的意识被统一到儒学上来,儒学是社会伦理的不二标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准则。自然,孔子首创的“大一统”思想,便浸润而为汉民族文化血脉中最澎湃的涛声了。它不仅深刻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也推动着中国历史的波浪式发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遂成为历代中国人最珍视的格言和国难当头时的怒吼与最慷慨悲歌的誓词了。

历史上的仁人志士,都把国家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鞠躬尽瘁,马革裹尸。特别是在国家被欺辱和长久分裂之后,这种“大一统”的理想尤为激昂,对国家政治命运的关心尤为强烈,对寻求国家兴旺发达的途径尤为执著。

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先秦时代起,虽然“大一统”的概念就基本确定,但其内容不单单是实现国家的统一问题,还包括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和经济繁荣等诸多方面。

因此,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往往以其在祖国统一过程中的作用来作为最高的评判标准。

抗击匈奴的霍去病,一生四战匈奴,开拓了河西走廊,战功赫赫。虽然他一生短暂,死时年仅23岁,但他留下了激动人心的千古名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至今听来,犹叫人热血沸腾。读史至此,你不能不为这位民族的精英献上最美的颂词。

东晋的祖逖,力主北伐,收复失地,完成统一。他多次大败石勒军,尽复黄河以南全部失地。但东晋王朝的统治者司马睿和王导,把一生的精力,都用在了致力于调和南北士族的矛盾上。至于北伐收复失地,往往置若罔闻,为此祖逖忧愤而死。人们在为祖逖惋惜的同时,也对司马睿与王导二人嗤之以鼻。

与此类似的是宋武帝刘裕,“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成功地阻止了北魏的扩张,夺取了北方广大地域以及长安、洛阳两大古都,统一中国的曙光马上就要出现了。但是,刘裕却没有乘胜追击,而是一心一意想着篡位。刘裕的北伐,只是为了自己代晋自立猎取声望而已。刘裕遂成为千百年以来人们所腹诽不断的人物。

而南北朝时期有志于统一中国的前秦皇帝苻坚,虽然在淝水之战中失败,在撤军途中又被部将所杀,但作为失败的英雄依然博得后世的尊重和钦佩。其原因就在于他把追求国家的统一、结束分裂局面当作自己毕生的理想。

其他如后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这些追求“大一统”而未能成功的人,也同样得到了人们的肯定,赢得了人们的口碑。因为他们心怀“大一统”的信念,并勇敢地去实践这种理想,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或出师未捷身先死,或时不我与,最后没有成功,仍然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因为他们都曾在实现大一统的过程中尝试过、付出过。

对完成了大一统的帝王或开疆拓土的帝王,如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隋文帝、唐太祖、元世祖、明成祖和清圣祖等,无不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千古英雄,史书也不吝誉词。相反,对于那些阻扰、破坏和不积极推动“大一统”步伐的人物,历史都会给予无情的鞭挞,将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似乎也不能泄其愤。这方面典型的历史事例,如南宋高宗赵构与秦桧,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力主北伐、收复中原的抗金名将岳飞,阻扰国家的统一,成为千古罪人,被历史唾骂。而毕生推动统一的岳飞,因此被冠以民族英雄,受到万古敬仰;还有郑成功与郑经父子,郑成功抗清复明,顺应时势,虽败犹荣,仍被赞为民族英雄。而郑经在国家统一的大趋势下,昧于时事,企图“于版图疆域之外别立乾坤”,走分裂之路,因而成为欺祖叛国的罪人。由对郑氏父子两人的不同评价,可看清中国的“大一统”观念在国人心中的地位。民族的大义,就是称量个人道德与品格的衡器,任何人含糊不得。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尽管史学界对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分裂与统一的时间及其标准还存在较大的分歧,但普遍的共识却是: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发展主流,即使是在割据分裂的状态下,如南北朝、宋辽金等,民心也是渴望统一的。中华民族大一统的理念从来就不曾泯灭过,华夏文化认同和共主中原成为分裂时期追求大一统的不变理念。当年杨坚之所以能很快结束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除了他的英武、陈朝的腐败外,统一实乃大势所趋。晋朝郭璞曾经有过预言:“江东分王三百年,复与中国合”,这信念就像一股强心剂,使隋军文武,皆怀必克之信心,江河两岸,百姓翘首以待。

这就是儒家文化的韧性和魅力,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有学者称中国两千多年大一统思想的最大遗产就是中国人崇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精神,它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亿万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基础和强国意识,它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也由此促成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散而神不散的大融合的格局与气派。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成为维系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精神纽带。

中华民族追求大一统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不断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向心力、聚合力不断增强的历史。尤其是在近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纽带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充分的发挥,经受住了考验。中华民族终于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以强国的姿态、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巨人般迈向未来的步伐赢得世界的尊敬。

三 再铸辉煌

大一统之后,往往伴随着盛世的出现。

中国传统社会几个著名的盛世,如西汉的“文景之治”、东汉的“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明朝的“永宣之治”和清朝的“康乾盛世”等,无一不是在版图确定的前提下出现的。因此,历史的经验表明,国家的统一是实现民族富强、经济繁荣的保障。

传统中的盛世大多集中出现在某个统一王朝建立的初期或前期。这是因为,新王朝的建立者目睹或参与了推翻旧王朝的战争,痛感民力不可欺,民心不可违,如刘邦、刘秀、李世民、朱元璋和玄烨等,因此,他们在充分吸取前朝覆亡教训的基础上,及时地调整政策,革新政令,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因而使社会经济很快得以恢复和发展,终达于盛世。

我们知道,所谓的“盛世”,就是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那么人们为什么不把社会安定,人口众多,国富民足,经济领先于世界,文化发达的宋朝也称之为盛世呢?显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盛世还有其他的标准。中国人的盛世情怀,不但表现在文治方面,还表现在武功方面。文治武功,是盛世的双翼,缺一都会失重。宋朝富而不强,一个庞大的经济巨人,外患不除,苟且隐忍,冲淡了国人的自信与豪情。因此,也可以说没有强大的国防,就不可能出现盛世。

国泰则民安。汉朝文景二帝和隋唐时期针对边地敌对政权制定了适当的政策,明成祖六扫虏庭、郑和下南洋、平定安南之乱等,以及康乾二部在平定边地叛乱和外敌入侵方面都体现了强劲的国防实力。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尚武精神的鼓励和对武备的重视和整饬,不但能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统一、边疆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也会使得国家兴盛的局面得以长久保持。

《帝国的崛起——中国20王朝崛起真相解密》一书,解析了我国古代20个王朝崛起的历程,叙述和分析了中国几千年来王朝兴起的深层原因以及统治者个人的素质对王朝兴衰的潜在影响,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旁征博引;对重大历史事件有关问题的判断和评价,也持论公正,不无道理。对中华民族的千年历史进行反思,目的在于培养中国人持久的爱国心和强国意识。因为只有爱国之心才有历史的归属感,文化的归属感。因此,我们不能认为历史与自己无关。柯林武德说:“历史就是思想史,史学所要发见的对象,并不是单纯的时间,而是其中所表现的思想。”对于历史的永恒期待和对未来光荣与梦想的追求,是提高我们基本史学素养的动力与途径,也是建构文明与道德的基石。遥远的文明是如此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为了传递这种温暖,我们需要一个好的历史读本,来大力提倡一种生活化的历史阅读和历史阅读的生活化。

与杨府先生结缘是因为几年前《天朝落日:中国二十王朝覆亡全景》的编纂,在交往中了解到他是一位勤奋刻苦的学者型作家,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特别是宫廷史情有独钟。杨先生既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又有丰厚的历史积累,他很注意文章的布局谋篇,对多种资料的选择和剪裁匠心独运,或文或史,不拘形式。《帝国的崛起——中国20王朝崛起真相解密》一书,可以看作是《天朝落日》一书的延伸阅读。全书语言优美流畅,富有激情,相信热爱文史的读者一定会从中有不少启迪和收获的。

(彭勇 历史学博士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 《天朝落日》主编)

文摘三马同槽:西晋崛起真相解密

《三国演义》开篇就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政治演变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的平衡格局被打破了,雄踞中原的曹魏政权以其强大的实力于263年灭掉蜀国。曹氏政权在为统一南北作出努力的同时,自身的生存也出现了危机,以至大权旁落。265年,司马炎终于从幕后走到台前,他登台祭天,受魏“禅让”而称帝,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晋(史称西晋)。十余年后,晋平吴成功,汉末近一个世纪的分裂局面就此结束,中国又重新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国。但是,由于西晋继承的是曹魏以来施行的九品官人法,门阀士族的支持是其政权的基础,从而形成许多“衣冠望族”。司马氏集团就用优厚的待遇收买士族,当时较出名的世族有琅琊王祥、荥阳郑冲、陈国何曾、临淮陈骞、颖川荀顗荀勋、河东卫瓘、河东裴秀、太原王浑、泰山羊祜、河内山涛、京兆杜预等。但这些世家大族已失去了东汉世族的优良传统,反而汲汲于名利。司马氏集团对他们网开一面,士大夫阶层几乎无贿不收,无财不敛,致使贿赂公行,贪污成风。他们追求奢侈的生活,竞相比富,晋武帝不但不加阻止,反而带头侈糜。再加上实行倒行逆施的分封藩王的举措,埋下了灾难的火种;而从汉末就陆续移居中原的五胡民族,在一种新的文明面前,始终伴随着前所未有的相融与相持的冲突,因此,西晋的统一之中,从一开始就包含着分裂的因素和不安定的成分,正如一个内脏患有疾病的巨人,很难表现出一种健康的、大一统的高昂激越的格调。

狼顾鹰视

司马氏的晋朝替代曹魏皇族的步伐,是从司马懿开始起步的。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家世显赫,是东汉以来河内有名的望族。其父司马防曾官至京兆尹,禄二千石。司马懿青少年时,就显露出才华。史书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晋书•宣帝纪》)。虽生在乱世,却慨然有忧天下之心。当时社会上有品人之风,司马懿得到了许多名士们的品评赞扬。大名士崔琰说他“聪亮明允,刚断英特”。南阳太守杨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称,也说他绝非寻常之人。因此,司马懿在社会上很有名气。

时曹操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时年22岁,正血气方刚,满怀正义,知曹操为一代奸雄,又嫌曹操出身低微,耻为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患有风痹病,不能起居,婉言谢绝征召。曹操怀疑司马懿有意推托,夜间派刺客去探听虚实。来人把刀架

……[看更多书摘]

后记序言

1.肇造华夏:夏朝崛起真相解密

圣贤时代 大禹治水 玄圭赐禹 禹铸九鼎 涂山之会

禹伐三苗 夏朝建立

2.刑名从商:殷商崛起真相解密

先商时代 殷革夏命 刑名从商 殷商文字

3.敬天保民:西周崛起真相解密

周道之兴 羑里之囚 武王克商 封建诸侯 三监之乱

敬天保民

4.千古一帝:秦朝崛起真相解密

秦人西迁 春秋霸主 商鞅变法 合纵连横 长平之战

谫灭六国 千古一帝 焚书坑儒

5.大汉雄风:西汉崛起真相解密

乡下痞子 刘邦起义 西征入关 约法三章 鸿门之宴

楚汉战争 汉承秦制 文景之治 大汉雄风

6.光武中兴:东汉崛起真相解密

绿林好汉 白衣贵胄 刘玄登基 昆阳大战 刘縯之死

北循河北 重建汉朝

7.三马同槽:西晋崛起真相解密

狼顾鹰视 知雄守雌 咸鱼翻身 寿春之乱 司马双雄

建立晋朝 三国归晋

8.共治天下:东晋崛起真相解密

永嘉之祸 牛继马后 弱主开国 新亭对泣 王敦乱晋

门阀政治

9.气吞万里:刘宋崛起真相解密

刘裕出世 嗜赌成性 扬名立万 再造晋室 刘宋开国

10.肇基北朝:北魏崛起真相解密

拓跋史迹 建国立制 死亡之陂 以夷入夏 死于非命

统一北方

11.轻取天下:隋朝崛起真相解密

为人龙颜 矫诏辅政 消灭异己 禅让于隋 开皇之治

统一全国

12.大唐雄风:唐朝崛起真相解密

关陇世族 狱中定策 太原起兵 天纵英才 兄弟争宠

宫闱惊变 开疆拓土 贞观之治 从谏如流 贞观遗风

开元盛世

13.风云帐下:后唐崛起真相解密

独眼英雄 风云帐下 还矢太庙 攻灭后梁

14.镔铁之坚:辽朝崛起真相解密

契丹八部 耶律家族 诸弟之乱 宴会喋血 契丹建国

攻灭渤海 断腕太后 争霸中原

15.黄袍加身:北宋崛起真相解密

流落南北 陈桥兵变 仁德之君 巧释兵权 强干弱枝

统一南方

16.马啸北风:西夏崛起真相解密

党项之羌 兄弟阋墙 依辽和宋 西夏建国 宋夏之战

鼎足势成

17.太阳部落:金朝政权崛起真相解密

函普时代 头鱼宴会 女真伐辽 猛安谋克 海上之盟

靖康之难 入主中原

18.永恒之火:元朝崛起真相解密

蒙古史叙 统一蒙古 自将伐南 西征灭夏 联宋灭金

争夺汗位 攻灭南宋 行省制度

19.云起龙骧:明朝崛起真相解密

游方行童 民不堪命 云起龙骧 争锋江南 恢复中华

20.落日辉煌:清朝崛起真相解密

努尔哈赤 建国立制 传檄讨明 宁远大战 觊觎中原

宫闱秘辛 铁骑入关 康乾盛世

后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返回首页<<
推荐阅读
 
 
频道精选
 
更多商品
三十年三十人之指点江山:经济改革卷(八间房丛书)
会说话的女人有人爱
木匠和鬼六
莫儿的门
大衰退
制度变迁和可持续发展:30年中国农业与农村(中国改革30年研究丛书)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30年(中国改革30年研究丛书)
专业市场:地方型市场的演进(中国改革30年研究丛书)
改革年代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中国改革30年研究丛书)
作为制度创新过程的经济改革(中国改革30年研究丛书)
 
静静地坐在废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无际,忽然觉得,凄凉也很美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