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作品集之5:再生香·醉蓬莱

分类: 图书,小说(旧类),中国当代小说,综合,
品牌: 高阳
基本信息·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页码:368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9787801309525
·条形码:9787801309525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清宫四大疑案之说,第一就是顺治放弃荣华富贵、显赫权势,为名妓董小宛投入空门。又说冒辟疆因顺治从他手中夺走董小宛而悲痛欲绝、一病而亡…… “金陵八艳”之一的董小宛聪慧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国色天香,不幸沦落风尘,是秦淮风尘女子中的一流人才。
董小宛风华之年嫁予容貌俊美、风度潇洒,人称”美少年”的风流倜傥的英俊才子冒辟疆为妾。然而在满清入关的战乱年代,却不幸被掳,抱恨清宫。
孝庄太后本想成全这一对璧人的心愿,却不料临期生变…… 顺治与董小宛何以生死相恋,《长生殿》妙笔生辉揭开一大历史谜团。
作者简介高阳(1922—1992年),本名许晏骈,字雁冰,浙江人。出身于钱塘望族。1962年发表第一部历史小说《李娃》,一鸣惊人。《慈禧全传》、《红顶商人》、《胡雪岩》。“红楼梦断”系列等使他成为当代知名度最高的历史小说家之一,读者遍及全球华人世界。高阳的历史小说注重历史氛围的真实,又擅编故事,论者称其”擅长工笔白描,注重墨色五彩,旨在传神,写人物时抓住特征,寥寥数语,境界全出”。一生著作凡九十余部,约105册。
编辑推荐《再生香》中,明末四大名妓之一的董小宛,嫁与一代名士冒辟疆为妾然而,在满清入关的战乱时代,却不幸被掳.抱恨清官孝庄太后欲成全这一对离人的心愿。不料临期生变……
《醉蓬莱》描写清代最伟大的剧作家洪升创作《长生殿》的故事
不朽名剧《长生殿》,影射的是顺治与董小宛之间一段伟大的生死恋,请与《再生香》合看,将会令人拍案叫绝。
华人文化圈这样评价:“写人情,高阳写出了怨而不怒,冷静客观的气质;写斗争,高阳切中了权利欲望对人性的腐蚀;写风格。高阳更为读者勾绘出一幅绚丽壮阔、气质非凡的景致,堪称一部民俗变迁史。然而,高阳的作品不仅在质上获得了肯定.产量更是惊人。”
高阳(1926~1992)。台湾著名作家。本名许晏骈,字雁冰,笔名郡望、吏鱼。曾在台湾空军服役。退伍后任台湾《中华日报》主编,一度出任台湾《中央日报》特约主笔。
大陆读者所熟悉的《慈禧全传》及胡雪岩三部曲《胡霄岩》《红顶商人》《灯火楼台》,确立了他当代首席历史小说家的地位。
高阳著述丰富,一生著作90余部,读者遍及全球华人世界,人们以“有村镇处有高阳”来描述高阳作品在华人社会的受欢迎程度。1992年,他走完人生最后历程……一则挽联“文章憎命达,诗酒风流李太白;才学著书多。古今殷鉴罗贯中”,高度概括了高阳非凡的成就。
目录
再生香
楔子
01 “太后下嫁”之谜
02 “冲冠一怒为红颜”
03 文武衣冠异昔时
04 豪格之死
05 从龙旧事说从头
06 皇父摄政王
07 一把“刀”
08 “掌上珊瑚怜不得”
09 喀喇城之变
10 “辛窨库”
醉蓬莱
清世祖董小宛与唐玄宗杨玉环——写在《醉蓬莱》之前
正文
附录一:高阳大事年表
附录二:高阳作品表
……[看更多目录]
序言谈及高阳在华人社会的影响力,有人曾这样形容:有水井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
高阳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旧式文人”,他学富才高,著书百种,嗜酒如命。常自嘲:酒子书妻,即以酒为子,以书为妻。
清末有“三屠”,张之洞用财如水,人称“屠财”;袁世凯好行杀戮,时称“屠民”;岑春煊性好劾人,称为“屠官”。对于清史独钟的高阳,以善“屠纸”予以自谓。
高阳的作品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总印数已经超过2000万册,“有村镇处有高阳”之说名不虚传。
何怀硕说“高阳是奇人。在这个旧文化崩析、新秩序未立的混乱年代,他兼有旧学与新慧”。
台湾作家张大春说“高阳的成就独一无二,甚至难以找到继承人”。
台湾著名小说家王文兴说“高阳是国宝级人物”。
台湾诗人痖弦称高阳为“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历史小说第一人”。
高阳本名许晏骈,字雁水,笔名郡望、吏鱼,出生于钱塘望族。许家先祖在清朝世代为官,曾有人担任兵部尚书、内阁学士之类的官职。高阳童年所居住的祖屋,门口就悬挂着由嘉庆皇帝亲笔所题的“榜眼及第”、“传胪”等匾额;在花厅中也高悬着慈禧太后亲笔书写的“福寿龙虎”世匾。高阳的父亲许宝朴曾任浙江财政司官员。母亲黄婉同是出身富贵的大家闺秀,不仅饱读诗书,更能将正史、野史转述为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因此,幼年时代紧随于母亲身旁的高阳,自然而然地聆听了许多官场现形以及乡野传奇,无形中,母亲也成了高阳文史修养的启蒙之师!
有十个兄弟姐妹的高阳,在家排行老九。
高阳大学未毕业,就以优秀成绩入杭州笕桥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当了空军军官。1948年随军赴台湾。曾任国民党军队参谋总长王叔铭的秘书。退伍后任台湾《中华日报》主编,还一度出任《中央日报》特约主笔。高阳擅长于史实考据,曾以“野翰林”自道。他的成就不仅在于评史述史,更重要是将其史学知识用于创作历史小说。
高阳的创作以清代宫廷与近现代高层人物生活为主,高阳对历史小说的贡献,最主要的在于他“以考证入小说,以小说成考证”,开创了中国历史小说的新类型。
高阳读书不记笔记,但却有着超凡的记忆力,对中国历代皇帝的生卒年月日、民族、籍贯、三亲六眷、兴趣爱好都了然于心,对于帝王们手下的文臣武将、宰相诸侯,以及嫔妃太监、心腹与政敌,也无不熟稔,朋友们便戏称他为“皇帝老儿家的总管家”。更重要的是,高阳对于皇室权力斗争、朝廷政治风云、宫闱秘闻、以及牵一发动全身,由此带来的对于整个中国的各种影响,无不津津乐道,了如指掌,堪称“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了。
1962年,高阳受邀联合报副刊连载《李娃》,这部作品不但一鸣惊人,也成了高阳历史小说创作的滥觞,而后发表的《慈禧全传》及胡雪岩三部曲《胡雪岩》、《红顶商人》、《灯火楼台》,更确立了他当代首席历史小说家的地位。
高阳一生著作共有90余部,约105册。高阳的历史小说注重历史氛围的营造,情节跌宕,旨在传神,写入物时抓住特征,寥寥数语,境界全出。
高阳幼承家学,其后自学有成,再加上此前已累积了多年现代小说的创作经验,因而一步入历史小说的领域,立刻创造出引领风骚的局面。由于其先祖在清朝世代为官,来台后因而能为小说灌注浓厚的历史感,其创作理念对后来者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高阳的小说以史料繁细、运用从容有余见长,就作者的取材角度及材料与小说的对应关系观察,高阳作品的材料来源的确十分广泛,几乎囊括了历史研究的全部范围。小说的某些段落对史料的依赖极深,具有利用小说展现史料的企图,一些看来不起眼的细节也有史料为依据,高阳的小说被称许为“庶几乎史”并非没有原因。
高阳这种写作风格的形成与高阳历史学者的自我定位有很大关系。高阳具有强烈的考据癖,考证与小说互相影响,愈到创作后期二者的结合愈趋紧密。
高阳对历代王朝兴衰得失的关键,有独到的见解。他总结了三条法则:一是历史的重心在经济,经济的重心在交通;二是任何朝代都有中心势力,此一中心势力如为高级知识分子,必开一代之感运;三是一个王朝,亦如自然人之有生老病死,但在生老的过程中,休养生息,培养人才,就会出现中兴的局面。
这个“中心势力”的提法则可以用来说明高阳作品中关于官闱斗争、政治风云的叙写特别细腻曲折的原因。虽然高阳极为注重他的考证成果,但对读者而言,小说中的历史成分与人情法则可能才是阅读乐趣所在。
高阳的作品不仅具有历史百科全书的内涵,同时也是人情世故的百科全书,高阳的小说之所以能影响、流传如此之广,本身有其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一是因为作者以独到的眼光钜细靡遗地挖掘了包含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史料,这些史料在古今的对照下毋须夸张点染,天然具有奇趣;二是对人情、世故、智谋的深研熟玩,有意用来建筑小说的戏剧性;三是小说中的人生态度符合今日大众的需求,与旧式观点产生了隔膜,因而能广为大众所接受。
高阳的历史小说中写了不少爱情故事,他写出了爱情的真与美,又通过爱情,写出了女人心机的缜密、应变的灵动、意志的果敢、生命的韧性。
高阳小说至今仍风靡的原因,正如林青在《高阳传》中指出的:“时下,田园风光的乡材原野早被日趋扩大的都市所蚕食、所吞噬,太多的是急小功近幺利者,大面积的伐树木、采山石、排污水,为了追求生活的舒适与享受,而破坏了大自然的古朴与野趣,人们再也无需也无从张扬原始的天性。另一方面,立交、地铁、别墅、霓虹、电视、饮料,人们饱尝轻松自乐,人们的感官在体验粗犷与雄浑上都显得十分退化了,再往何处去体会撼天动地的悲剧意识和人文精神?”
“高阳历史小说的走俏,也是当代人为自己的软绵绵而又急切浮躁的生活与心态补充精神上的钙和盐。”
文摘01“太后下嫁”之谜
惊天动地的大事,终于发生了,多尔衮的近侍苏克萨哈、詹岱、穆济伦卖主求荣,出头上告多尔衮生前谋反大逆。
在此以前,倒真的发生了一件谋反的大案,主角是英亲王阿济格--太祖努尔哈赤有十六子,地位高下,要看他生母的身份及本人的战功而定。两项都占优势的,就是第八子皇太极,亦就是继承大位的太宗。在太祖晚年,最宠爱的妃子称号叫做“大妃”,她为太祖生了三个儿子,即是排行第十二的阿济格,第十四的多尔衮,以及十五的豫亲王多铎。这同母的三弟兄,掌握了八旗一半的兵力,而且尽皆精粹。其中的多尔衮最得太宗的宠信,地位在诸王以上,因此,当今顺治皇帝六岁即位后,他以摄政王的身份,大权独揽。阿济格自知才具不及多尔衮亦情甘退让,但多尔衮一死,阿济格的想法便不同了,他认为应该由他来接替多尔衮的地位与权力,因而与其他诸王发生了尖锐的冲突。阿济格决定命他的儿子劳亲领兵迎多尔衮之丧,打算以武力夺权,却以操之过急,为诸王设计制伏,加以监禁。哪知阿济格在狱中大吵大闹,甚至纵火,诸王会议,决定处死。
大妃的三个儿子,最先死的是“下江南”立过大功的豫亲王多铎,殁于顺治六年;接着是多尔衮;如今阿济格又死于非命,同母三兄弟一个不存,偌大的兵力自然亦为诸王所瓜分。这一来造成了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机会。
济尔哈朗是太祖的胞侄。太祖同胞手足五人,他居长,老三叫舒尔哈齐,以有异心,为太祖所诛。但他的次子阿敏、幼子济尔哈朗却为太祖所重用,专领镶蓝一旗。自阿敏在太宗年间去世后,镶蓝旗的旗主便是济尔哈朗。
当太宗去世后,皇位本应由他的长子肃亲王豪格继承,但势力最大的多尔衮力主由太宗第九子福临即位,就是当今的皇帝。当时由太祖第二子礼亲王代善主持会议,选定多尔衮及济尔哈朗辅政,但多尔衮专断跋扈,济尔哈朗含恨在心,已非一日。及至阿济格鲁莽割裂,自速其死,颇有才干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势力地位为诸王之冠,因而策动苏克萨哈等人首告多尔衮,他以辅政王的身份,召集会议,对多尔衮作了最严厉的处置。
这件大事,在方玄成与冒辟疆初见面时,已经发动,但直至二月十五日方始昭告天下。方玄成亦在这一天方能出宫,与冒辟疆第二次见面,连方家弟兄都聚集在方拱乾起坐之处,听他谈富闱秘辛。
先是传观方玄成抄回来的上谕。多尔衮的处分,总结一句,由追尊为“成宗义皇帝”而废为“庶人”。罪名是“悖逆”,其下又分好几款,一款是“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一款是“亲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