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心理学(珞珈广告丛书)(Psychology of Advertising)

分类: 图书,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经济心理学,
品牌: 饶德江
基本信息·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页码:29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307064928/9787307064928
·条形码:9787307064928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珞珈广告丛书
·外文书名:Psychology of Advertising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珞珈广告学丛书”第一版有五种书目:《广告概论》、《广告策划》、《广告经营学》、《广告管理学》与《广告美学》。值得庆幸的是,出版后即广受兄弟高效的欢迎,国内几十所高校选用为教材,出版社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重印。
教材建设永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时至新世纪初,新的问题发生了:随着广告业的发展,部分教材内容亟需更新;原定五种书目,广告学专业主干课程涵盖太窄。于是,与出版社共同商议,于2002年启动第二版的修订工作。再版修订,在原有五种书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四种:《广告文案写作》、《广告媒体》、《广告创意与表现》,以及《平面广告设计》,但在教材内容的更新上仍留下诸多遗憾。
时间一晃又过去六年,再版修订未能解决的问题依然积累着,广告业的最新发展已使教材内容的更新刻不容缓。尽管手头有很多事要做,但我们还是下决心进行第三版的修订。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广告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一、广告与心理学的关系
二、广告心理学的建立
三、广告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第二节 广告与消费者心理
一、消费者购买心理的一般活动过程
二、广告与消费动机
三、广告与消费行为
四、广告的心理功能
第二章 广告与注意
第一节 注意是广告效果的基础
一、注意的指向性与集中性
二、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
三、注意是广告效果的基础
第二节 选择性注意与两种理论模式
一、选择性注意
二、过滤器理论
三、衰减器理论
第三节 注意广告的一般动机
一、娱乐性
二、刺激性
三、一致性
四、实用性
第四节 吸引注意的广告策略
一、形象独特
二、情节新异
三、炮制悬念
四、欲擒故纵
五、借势
六、请你参加
七、异质性编排顺序
八、闻下广告
第三章 广告与知觉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的一般概念
一、感觉的一般概念
二、知觉的一般概念
三、知觉与感觉
第二节 知觉的选择性及相应的广告策略
一、知觉的选择性
二、知觉的选择性在广告中的运用
第三节 知觉的整体性及相应的广告策略
一、知觉的整体性
二、知觉的整体性在广告中的运用
第四节 知觉的理解性及相应的广告策略
一、知觉的理解性
二、知觉的理解性在广告中的运用
第五节 知觉的恒常性及相应的广告策略
一、知觉的恒常性
二、知觉的恒常性在广告中的运用
第四章 广告与记忆
第一节 记忆的基本理论
一、记忆结构
二、感觉记忆
三、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四、刺激对记忆的作用
第二节 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一、短时记忆
二、长时记忆
三、遗忘
第三节 广告的记忆策略
一、进入记忆系统
二、有效储存
三、突破残留记忆对再记忆形成的障碍
四、对记忆的提示
五、学习理论
六、信息加工
第五章 广告的想象与认知
第一节 广告与想象
一、广告作品与想象
二、广告构思与想象
三、广告信患与想象
四、信忠加工与脑机制
第二节 广告创意中的心理规律
一、广告创意与联觉
二、广告创意与联想律
三、联想律在广告中的运用
四、广告创意与潜意识
第三节 广告认知策略
一、认知策略的运用
二、认知失谐策略的运用
第六章 广告与态度
第一节 态度的结构与特点
一、态度的概念
二、态度的结构
三、态度的功能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一、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二、态度形成时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态度的改变
三、态度改变的两种形式
四、态度改变的经典理论
第三节 态度改变的策略
一、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二、态度改变的具体策略
三、消费者拒绝态度的表现及转化
第七章 广告与消费行为
第一节 广告的沟通功能
一、沟通为什么
二、目标沟通
三、定位沟通
四、识别沟通
五、个性沟通
六、感性沟通
七、怎样加强广告的沟通功能
第二节 传播者的信用
一、精心塑造广告主的形象
二、示范
三、采用科学鉴定的结果或专家学者的评价
四、消费者的现身说法
五、寻找有影响力的代言人
六、利用别人的可信度来帮助自己
第三节 广告信息的处理
一、消费者处理广告信息的心理历程
二、影响广告信息处理的因素
三、易为消费者接受的广告信息
第四节 消费行为中广告所发挥的作用
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二、广告在消费行为中发挥的作用
第八章 广告诉求的类型与心理依据
第一节 广告诉求的心理依据
一、广告诉求的概念及分类
二、广告诉求的心理依据
三、社会态度与广告诉求
第二节 广告理性诉求
一、理性诉求定义及其分类
二、理性诉求的表现
第三节 广告感性诉求
一、感性诉求定义及分类
二、感性诉求的表现
第四节 其他广告诉求类型
一、提醒式诉求
二、挑逗式诉求
三、恐惧性(或恐吓性)诉求
第九章 广告心理与环境因素
第十章 广告心理与社会认同
第十一章 网络广告心理
第十二章 广告心理与品牌理论
第十三章 儿童广告与儿童心理
第十四章 “粉丝”心理与明星名人广告
第十五章 广告效果的心理评价
……[看更多目录]
序言1996年,“珞珈广告学丛书”第一版面世,迄今已逾一纪。
十二年来,中国广告业持续高速发展。2007年中国广告市场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五,并拥有超过100万的广告从业大军。
与此同时,中国的广告高等教育,到目前为止,已增至300多个本科专业教学点,几乎占有新闻传播学科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并已建构起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生教育、博士生教育、博士后流动站在内的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言及广告,这些都令我们无比欣喜、鼓舞和感动。正是数以百万计的广告从业者和广告教育工作者不怠的努力,才使得中国广告业与中国的广告教育获至如此巨大的成就。
我常在课堂告诫我的学生,既然你选择了广告,就不用在意别人的歧视。歧视广告者,也许是出于对广告的无知,当然,我们也没有妄自尊大的资本,我们的产业并不强大,我们的学科依然弱小,要紧的是,踏踏实实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十多年来,我们努力从事着广告教育,并努力构筑着广告的学科平台。学科平台的搭建,是为了使专业的发展有更大的空间,然而,我们任何时候都牢记着,专业永远是学科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我们的本科教育。“珞珈广告学丛书”的编纂出版,便是我们为夯实专业基础在教材建设方面所做出的一种努力。
“珞珈广告学丛书”第一版有五种书目:《广告概论》、《广告策划》、《广告经营学》、《广告管理学》与《广告美学》。值得庆幸的是,出版后即广受兄弟高效的欢迎,国内几十所高校选用为教材,出版社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重印。
教材建设永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时至新世纪初,新的问题发生了:随着广告业的发展,部分教材内容亟需更新;原定五种书目,广告学专业主干课程涵盖太窄。于是,与出版社共同商议,于2002年启动第二版的修订工作。再版修订,在原有五种书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四种:《广告文案写作》、《广告媒体》、《广告创意与表现》,以及《平面广告设计》,但在教材内容的更新上仍留下诸多遗憾。
时间一晃又过去六年,再版修订未能解决的问题依然积累着,广告业的最新发展已使教材内容的更新刻不容缓。尽管手头有很多事要做,但我们还是下决心进行第三版的修订。
文摘第二节 广告与参照群体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习惯、爱好以至思想和行为方式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活动中受外界影响逐渐形成的。在各种外界影响中,社会群体对消费者心理及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这里,所谓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某些社会关系结合起来共同活动的社会单位。这种群体在他们自己和别人的心目中都能被意识到。社会群体一般具有如下特征:社会群体表现为一定人数的集合;社会群体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持续的心理上或行为上的相互关系;社会群体成员有共同的行为心理目标,并以此为活动的基础;在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存在着某种整体观念和隶属观念;不同社会群体有着各自的行为规范。
一、社会群体的一般分类
社会群体的范围非常广泛,它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观念、行为上的联合体。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可以对社会群体作如下具有理论意义的分类:
(一)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一般指有固定群体组织,有群体特定目标,有经常性群体活动的组织形式。如机关、学校、工厂、商店等都属于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有一定的规范,作为其成员,在行为上应遵守一定的准则,这些规范和准则有些作为某种制度、纪律,成为群体对其成员的组织约束手段;对群体成员有极强的心理约束力。它对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且这种影响对其成员是长期的、相对稳定的。例如,在购买行为中,文艺群体中的成员在选购商品特别是服装商品时,对款式、色泽、时尚等社会效果较为重视,而科技群体中的成员则对商品的使用性能、质量等更为注意。
非正式群体是指结构比较松散,一般是为完成某种任务或某些志趣相投的人临时组成的群体。如考察团、参观团、旅游团等都是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不会对其成员产生长期稳定的影响,这是由其松散的结构所决定的。从消费者心理的角度考察,非正式群体会对其成员原有的观念产生加强或减弱的作用,特别是在一定环境下,对其成员会有突发式的影响,而后可能形成较为固定的观念。如某人并不喜欢旅游活动,但在一次并不情愿的旅游中,由于环境、人员等方面的影响,突然引发对旅游的兴趣,从此成为该活动的积极参加者或倡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