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

分类: 图书,教育,高等教育,学校管理,
品牌: 孙长缨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31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040244816
·条形码:9787040244816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为“大学生就业教学资源建设”课题研究成果之一,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研究”(07&ZD044)的阶段性成果。
《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主要从大学生就业的理论与政策、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改革、高校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就业中的法律保障、全球化与就业展望等与大学生就业有关的因素,探索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
《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既有不同领域专家的科学论证,也有实践者开拓性的探索,是一部多角度、全面而系统地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
《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可供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工作人员以及所有关心、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政府官员、研究人员等参考使用,也可成为高校大学生探索就业之路的重要读本。
编辑推荐《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主要从大学生就业的理论与政策、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改革、高校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就业中的法律保障、全球化与就业展望等与大学生就业有关的因素,探索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 《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既有不同领域专家的科学论证,也有实践者开拓性的探索,是一部多角度、全面而系统地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
目录
第1章 大学生就业的理论与政策
1.1 大学生就业:基于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分析
1.2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矛盾辨析
1.3 技术进步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1.4 歧视理论与女大学生就业
1.5 中国大学生就业的体制分析
1.6 大学生就业的理论和政策问题
1.7 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与就业政策选择
1.8 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政府职责
1.9 实施更加积极的大学生就业政策
第2章 经济社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
2.1 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缘何缓解不了就业压力
2.2 产业结构、专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问题
2.3 高校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对接
--以山东省为例
2.4 新兴工业化对人才需求和教育的影响
2.5 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
--以西部地区为例
2.6 收入分配对社会用人观念和学校教育的影响
2.7 大学生就业与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
--访中国人事科学院副院长王通讯研究员
2.8 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对话北京市人事局
第3章 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就业
3.1 2l世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人才的教育与配置
3.2 从高等教育结构看大学生就业问题
3.3 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大学生就业
3.4 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关系的定量分析
3.5 高校质量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3.6 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3.7 专科生的就业出路
--记北京城市学院的就业优先式管理模式
3.8 高等学校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探索
3.9 化解实习难是解决就业难的前提之一
--就实习问题专访汕头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王伟廉教授
3.10 对突破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
第4章 高校职业发展教育与大学生就业
4.1 我国高校职业指导现状及存在问题
4.2 从职业锚看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4.3 大学生涯的自我规划与管理
4.4 我国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的本土化与创新
4.5 高校职业指导部门的职能转型
4.6 全员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
4.7 加强高校职业辅导师资队伍建设
4.8 构建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4.9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材建设的研究
4.10 职业测评在就业指导实践中的问题研究
4.u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企业员工职业规划的异同及衔接
第5章 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
5.1 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状况
5.2 创新能力滞后导致大学生就业率低
5.3 大学生创业定位与创业教育
5.4 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
5.5 大学生创业孵化体系建设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
5.6 把创业教育融人职业生涯辅导
5.7 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后创业素质调研报告
--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园学生为例
5.8 创业教育的方向与推进创业教育的关键
--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业教育中心主任张林
5.9 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第6章 大学生就业与法律保障
6.1 对大学生就业法律指导的认识与思考
6.2 就业促进法:构建和谐与公平的民生之法
6.3 劳动合同法:构建劳动关系新规则
--专访《劳动合同法》起草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科研中心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所长黎建飞教授
6.4 毕业生、用人单位与学校的权与责
6.5 大学生如何有效保护就业权益
6.6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陷阱与应对
6.7 大学毕业生从业纠纷的法律解决机制
第7章 全球化与我国就业展望
7.1 全球化与中国青年就业
7.2 全球化和中国的人力资本
7.3 服务业全球化与大学生就业
7.4 “十一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
7.5 大学生能力提升与我国的青年就业战略
7.6 高校毕业生成为社会就业岗位的主要竞争者
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为了进一步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精神,认真实施《就业促进法》,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在2007年10月,联合组建了“大学生就业教学资源建设课题组”,联合教育部直属“211”、“985”院校和其他专业院校近40所,吸收卫生部、最高人民检察院、首都钢铁公司、中石化以及IT行业协会等相关行业用人单位共同参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周远清会长、教育部赵沁平副部长担任顾问,分批分期组建了专业课题组研究探讨。课题组的宗旨是,力争在两到3年内,探索建构出全国本科院校就业教学的基本内容框架,并且能够对应我国按照专业设置教学、培养学生的现状;同时,建设一套适应纸介教材、音视频等多媒体的互联网教学资源,尤其是把与所学专业相对应的职业、行业、岗位真实情况,通过音视频方式提供给学生,改变广大学生对岗位、行业等不了解的现状,既丰富就业教学内容,同时满足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自学等多种学习方式。
与此同时,课题组还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大学生就业理论的研究工作,以其为大学生就业教学资源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呈现在诸位面前的“大学生就业教学资源建设课题组实验教材”等系列成果,是参与课题组的领导、专家和各行业用人单位、专业院校等课题组所有成员共同心血的结晶。应该说,“基于专业背景,凸显职业特性”是本课题组追求的最大目标,也是目前国内高校在就业教学领域内的第一次尝试。为了更好实现课题组确立的研发宗旨,不仅为每个专业教材通过互联网配备了一定的职业岗位音视频资源,还专门配有《大学生就业工作教师培训教程》,从而方便开设就业教学的教师使用。
任何一项探索、实验都是一个不断完善、丰富甚至补充的过程,热诚欢迎本套教材使用者提供宝贵意见,从而使本套实验教材真正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为高校就业工作提供支持,为中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教学理论框架的早日形成提供探索。
文摘1.2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矛盾辨析
转型期的中国,同稳态市场社会相比,就业问题异常复杂。体制内,这个计划经济时代下传统的就业空间,迅猛地向体制外溢出劳动力,从主力位置一路后退到对新增劳动力就业的宏观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同时,各类就业人口规模逐年增加,“隐量”、“存量”和“增量”并存,交织成“新债老债一起还”的本土性就业问题。这就是转型期中国就业问题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发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特定历史条件。这些历史条件本身又是动态和演进着的,并且它们会持续地影响甚至决定就业问题在下一阶段的走向。因此,只有意识到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下文联系”的演进性质,从整体上把握那些相互联系着的约束条件,才能更加正确地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从而有可能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精准“诊断”和“对症下药”。
1.2.1 总量矛盾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方面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产生并引发社会关注主要是2002年尤其是2003年以后的事情。因为从这一年开始,毕业大学生的规模快速增长,几年内翻了几番。但是,供给规模的变动并不是由需求规模的变动引发的,而且也并未引发需求规模的相应变动。虽然,被迅猛打破的旧的供求均衡迟早会走向新的均衡,但在新的均衡形成之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将可能旷日持久地存在下去,并且,由总量矛盾(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导致的需求不足)引发的就业问题会继续演进并扩散到其他地方,或放大旧有矛盾,或衍生新的矛盾,或推动潜在矛盾浮出水面。例如,被广为诟病的教育质量滑坡导致的人力资本存量下降、供给结构过于偏离需求结构导致的结构性矛盾,等等。这就是为什么大学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在就业环节上如此集中地显现出来的原因。的确,在空前广阔起来的选择余地面前,人力资本的雇佣者总有理由挑剔,要求他们的“供货商”提供更加精致的“产品”,尽管他们的需求规模并不会因此而增加,总量矛盾也并不能因此得到改善。
认识大学生就业问题,尽管有如此的复杂性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纠缠,其真正本质性的总量矛盾也不应该被错怪或被其他矛盾所遮蔽。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中,往往把本质性的总量矛盾和其他非本质性矛盾不加区分地混为一谈,甚至讳莫如深。不仅如此,在大部分的总量分析中,也充满了不能自洽的逻辑,读起来只能令人更加费解。
后记经过半年多的联合攻关,《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一书终于与读者见面。
本书是我们近几年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探索和研究的结果。在这里,我们要感谢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暨就业处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一如既往的慷慨支持,感谢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各位领导给予的真诚帮助和直接指导,感谢各省、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领导和老师们,还有求职和创业中的大学生,他们给予的帮助及带来的现实中的问题,成为我们思考的源泉。
这部著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作者团队对本书的编写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并在繁忙的工作中积极支持。除特约撰稿人之外,本书作者还有杜嘉、杜晓堂、高柏、韩威、何伏林、刘艳杰、莫海兵、孙文博、徐昶斌、周红霞、孙中震、尹琦、彭绪庶、张玲、王洋、金蕾莅、欧阳沁、孟大虎、张爱芹、苏静、刘继亮、牛玲、周德禄、刘文、吴玫、徐斌、王影、韩耀东、侯吉永、陈森、欧志斌、邢伟、周帅、顾严等。在此向各位表示真诚的感谢。
针对大学生就业研究多学科性的特点,书稿基本成型时,我们又邀请部分专家学者进行集体论证,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梁优彩秘书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杨宜勇所长,河南省教育厅学生处吴建中副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彭绪庶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解廷民主任,北京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孙文博老师等,在百忙中到会对书稿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许多作者因无法亲自到会,提前表述意见贡献智慧。在此一并表示真挚的感谢。
本书脱胎于“专稿”栏目,在此,对《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的领导和同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编辑思路深受20多年前大学期间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学习的启发,在此特别感谢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更要感谢直接督促、鼓励并支持我们完成本书编写工作的师长、挚友,还有为本书做了大量技术性工作的几位研究生朋友。
最后,要特别感谢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和朋友们对本书的特别关注与协调安排,在他们共同努力下,才使得本书顺利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