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学概论(学科教育学大系)
分类: 图书,教育,教育学,教育理论与研究,
品牌: 王长纯
基本信息·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97 页
·出版日期:2000年
·ISBN:7810642898
·条形码:9787810642897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学科教育学大系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学科教育学概论》包括导言——学科教育学研究的路径、中国学科教育实践与思想的历史考察、西方学科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科教育学知识构架的探索等9部分内容。
作者简介杨学礼男1939年1 2月生北京人。 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杨学礼长期从事高等师范教育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曾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普通物理学、理论物理学、普通物理专题研究等多门课程,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显著。已发表著作两部、论文20余篇。社会兼职:北京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性健康教育学会副理事长。
王长纯 男 内蒙古通辽人,1 942年1 1月生。1 965年北京师范学院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毕业。曾任长春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东北师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外国教育研究》杂志副主编、东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现任首都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国际与比较教育中心主任等职。学术兼职有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中国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中心学术委员等。近期主要研究成果有: 《中国传统哲学和比较教育理论建设》、 《建设教育发展服务区探索教育发展新模式》、 《世界教育大系·初等教育》、 《世界教育大系·印度教育》等学术论文和著作。
目录
题词
序
丛书前言
写在前面的话
0导言学科教育学研究的路径
0.1找出所指:普通语义学的启示
0.2文化理解:学科教育学研究的新视界
0.3面向实践:马克思主义实践反思哲学的
指导
0.4国际视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
0.5和而不同:研究的基本态度
0.6从历史说起:探讨的重要原则
l中国学科教育实践与思想的历史考察
1.1 中国学科教育实践的历史考察
1.2 中国学科教育思想的历史考察
1.3中国学科教育的历史反思
2西方学科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2.1 西方人文与古典学科教育发展的理论
与实践
2.2西方科学学科教育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2.3西方学科教育发展的特点及相关理论问题的思考
3现代教育学科的历史发展
3.1教育学科演进概述
3.2作为一门教育学科的教育哲学的发生学分析:教育学科诞生条件的个案研究
4当代学科教育及学科教育学研究的背景
4.1 国际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观线索
(1944~2000)
4.2国际课程改革概述
4.3西方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反思:当代理性主义教学范式的批判
4.4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选择
5当代学科教育研究和学科教育学的探索
5.1对作为传统教育学科的教学法的反思与对新的教育学科的构想
5.2数学学科教育研究和数学学科教育学的探索
5.3 日本学者对于学科教育学的研究及其重要性的探讨
5.4 中国学科教育的研究和学科教育学的探索
6学科教育学的身份探索
6.1学科的历史发展
6.2论证学科教育是一门学科的个案分析
6.3学科.划分标准的假说
6.4中国学科教育学学科,身份的判断
7学科教育学知识构架的探索
7.1对学科教育学知识构架的思考
7.2学科教育的历史论
7.3学科教育的价值论
7.4学科教育的科学论
7.5学科教育的艺术论
7.6学科教育的研究论
8对学科教育学基本特点的应然性思考
8.1精神指向上的人文性
8.2内容上的交叉性
8.3在理论与实践关系上的中介性
8.4对未来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切合性
8.5理论知识上的动态性
8.6学科结构上的离散性
9结语
中文主要参考文献
英文主要参考文献
……[看更多目录]
序言学科教育学是20世纪新开辟出来的学术领域。它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就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材料看,在20世纪的30年代,美国就出现了各学科教育学的博士论文。现在,美国是世界上学科教育学研究最发达的国家。日本等国家也在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70年代以来,日本已推出多套“学科教育学研究丛书”。
我国在“文革”结束,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也积极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并由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前身)于1988年发起,在北京召开了我国第一届学科教育学研讨会。之后,又在大连、长沙、福州、烟台、上海等地相继召开了这样的学术研讨会。在此期间,我国陆续发表了许多这方面的文章和专著。现在,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由首都师范大学学科教育学研究中心组织校内外的专家、学者撰写出版了“学科教育学大系丛书”。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它必将推动这一新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21世纪正向我们走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国际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奉献精神,很强的知识创新能力。
文摘1.1 中国学科教育实践的历史考察
1.1.1中国学科教育的起源
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社会实践或社会实际生活的需要,中国教育史的源头大致可以追溯到五十五万年以前北京猿人的社会活动。为了培养下一代与自然斗争的本领,打制粗石器与用火成了他们的一大教育内容。同时,原始社会的人要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还必须“能群”,亦即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形成共同的风俗习惯。这样,在原始社会的演化中,遵守风俗-B惯的教育日益重要,并同中国的原始宗教--图腾崇拜密切地联系起来,使原始社会的教育充满了泛灵论的色彩。
在由图腾崇拜衍生出的多神崇拜的各种祭神活动中,礼乐教育萌芽了。“礼,大言之,便是一朝一代的典章制度;小言之,是一族一姓的良风美俗。”①祭祀必有音乐和舞蹈相伴,一击一拊,一举手一投足,均有详细规定,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日益繁细的仪式和禁忌。
据传说,最早专用于祭祀的场所,也是教育的场所日“明堂”,始建于神农(约相当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明堂始于神农,祭祀教民合于一室,故《淮南》谓其‘养民以公’,又日‘教化如神民,。,,②这表明,“六艺”萌芽于原始的祭祀活动。但纵观漫长的原始氏族公社,其教育活动尚为一种自然形态的教育,学校系统并没有建立,学习科目也未组织起来。
直到五千多年前,原始氏族公社开始解体,社会从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进入到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传统中“五帝”时代标志着中国原始社会攀上了自己的顶峰。这一时期,文字的创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