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网络
分享
 
 
 

医事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医事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医学,综合,
  品牌: 讴歌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200064742

·条形码:9787200064742

·包装版本:2006-06-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这本《医事》由局内人写的书让你了解医界现状和运行规则,了解医学的局限、医生的尴尬和体系的困窘,最主要的是,能让你了解在有限的条件下怎么和医生结盟。抱怨和愤怒对于就医无济于事,作为普通人,面对这个复杂工程唯一可靠的选择是保持理性,做个了解内情也足够聪明的合作者。作者让你了解这个系统中从未明言的规则,了解那些不能直接在医院里获知的隐情,调试出一个良好的心态,调动起自己的智慧去有效应对。

作者简介讴歌,医学博士,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

医学系,毕业后赴美读博士后。现任职某著名跨国公司。

媒体推荐书评

作者是一个毕业于协和却没有从医的人,她给这本书一个副题——“关于医的隐情与智慧”,这智慧包括:如何与医生相处沟通,如何看待生病这件事,如何在进医院之前就善待自己的身体,如何在资讯社会不会被各类健康信息误导。它包涵了丰厚的信息量,使我们在看待多少有些神秘而冰冷的医学世界时,多了一丝和缓与客观的态度。

(孙小宁)

——中华读书报

读完本书,引起我的共鸣。

“看病难,看病贵”由来已久,之所以成为时下社会及公众议论的热点,其导火线之一来自“看病气”——看一次病憋一肚子气, 设想一个患者若能从医生那里获得理解和同情,积极的治疗、满意的或哪怕是过得去的疗效,那么排队长些尚可忍耐,价钱贵些倒也值得。无奈现实常非如此,医患为什么要沟通及如何沟通,医患为什么要互动及如何互动,这正是本书精彩之所在。

——中华医学会会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南山

此书无须进书店,摆在医院门口即可,不推销也像长了翅膀。人们对求医有太多的感想,太多的畏惧,走进医院前,先看看这位专业人士的建议吧。它打中要害。

——作家 陈村

我真诚希望每一位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成员阅读由一位局内人撰写的这一精致地描写了我们自己医院和医生的生存困难的作品,唯有像局内人一样了解这一困境,我们才可能成功地改造它……如果我们的改革尚未成为完全的不可能。

——经济学家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汪丁丁

讴歌所著的《医事》是一本很有阅读快感的书……讴歌以轻松生动的笔调揭示了关于医生 、医院和医疗许多秘密的真相,这非常有助于人们深刻地理解生与死,疾病和医疗,技术和人情。

——哲学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赵汀阳

《医事》提供给患者一些更开阔的解决之道,而这些可能是在看病时医生不会提到的。

——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消化验内科教授 鲁重美

我得承认这是一本值得认真一读的好书。无论是医生,病家或是医疗行政管理者都能从各自的视角得到启示。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教授 原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主任委员 朱元珏

讴歌女士站在恰当的地方,理性地扫描当前中国社会的医疗环境,以一种责任感拉动医患双方不信任的双手,希望给患者以尊重, 给医生以尊严,从而最终推护大众的健康。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 袁钟

编辑推荐钟南山、汪丁丁、陈村、胡大一等各界名家

首度联袂重磅推荐

对纷乱医疗世界最为深刻和理性的反思

给医生以方向,给病人以智慧给医生以方向,给病人以智慧

医生和病人在一个千疮百孔的体系下各自感受到失望和伤害,《医事》让两种角色重新审视各自的位置和需求。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你希望遇到一位什么样的医生

一针扎向医不的敏感伤口

治人时代远去了,治病时代到来了

面对“沉默的暴力”的消费者

医生的困境:好医生还是牛医生

让医学重返温情的西式“看门人”

从站在病床边,到躺在病床上——当医生成为病人

从里到外了解这个行当——当病人成为医生

第二章 做个聪明病人

医生是谁的替罪羊

素质混杂的中国医生

中国医生究竟有多糟

如何给自己选一位好医生

聪明病人是沟通高手

聪明病人可以改变弱者地位

如何为自己的健康打算

唤起医生希缺的注意力

面对并非万能的医生

第三章 医生有话要说

医生的意义超越职业之外

被强行赋予的神性

“无情”的手术刀气质

大医院,小医师

一只脚在病房,一只脚在牢房

狼狈不堪的医生生活

孰能无过,但谁来饶恕

第四章 看病,不仅仅是看医生

“举毒”新闻大战

健康新闻,你读懂了吗

以健康为作料的媒体狂欢

绕开身边的健康陷阱

我们是否身处最糟糕的医疗环境

每个国家都有一道医疗伤口

何时才能买份靠得住的保险

第五章 人为什么会生病

解构恼人的身体地图

了解身体,从刀开始

我们那并非完美的身体

人为什么会生病

病了,把身体交给谁

每个时代的疾病谱

医学是对会疾病的终极武器吗

健康不止于阳光和肌肉

第六章 面对疾病的诸种智慧

健康是“1”,其他是“0”

我们为什么讨厌生病

人生观,人死观

生病 ——别开生面的游历

久病不愈,也并非残花败柳

重返艳阳下

智慧地坐以待毙

后记 用另一种方式实践医学

附录 医事之痛——医学观察系列访谈

……[看更多目录]

序言如果从用药的角度说,可以打个比方,《医事》大概应该算是一剂温药——它有趣、客观,涉及了“医”作为学科、作为职业、作为生活事件……这些影响着普通人和医生的全部敏感方面,同时也能直击痛处,对同一问题不同角度的了解和描述,让人有了多层面深入思索的可能。至少对我来说,在国内,还没能看到这样一本同时贴近普通人和医生的作品。我深感此书出版的确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

近些年来,社会对医生的抱怨不断,对医院的质疑不断,医生本身也有很多话要说,有很多问题要反思。不过,不论是医生还是大众媒体,多少都在自己的圈子里讨论和辩驳,很少能找到一个共同的、理性的平台,对这些问题深入探讨。“医为仁术”虽然是句老话,但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交流是行医的开端,没有有效交流,医生不能明确诊断,而如果缺少了更大环境下的交流,行医的社会价值也无法得到最有效的实现。我想,《医事》在这种交流方面,是一个有价值的开始。

从1970年医学院毕业分配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算起,我行医已经36年。“医”是什么?不用说对普通人,就算对医生来说,也不是两三句话就能解答的问题。我从医算是受到家庭影响,父母都是医生。即使如此,最初我对医芋的理解也非常简单:外科医生用刀片、内科医生用药片去医治患者。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介入治疗的手段越来越多,普及速度也越来越快。1985年,仅仅阜外医院等少数医院有心导管室,而现在,几乎北京的每个区县都有了这种设备;64排CT问世不久,北京的医院就装备上了一批。技术发展、高新设备引进或者新药研制,对医学、对患者都是件毋庸置疑的好事。不过,这是否就是“医”的全部呢?现代刚入行的年轻医生,是不是还像我当年那样简单地理解“医”呢?普通人平日视就医为畏途,他们理解的“医”又是什么呢?

《希氏内科学》中说“医学是一门需要博学的人道主义职业”。医生是一种职业,但核心却是“人道”,做不通人的文章,摆不正人的位置,诊治疾患中少了哲学的思考,忽略了医学的社会和人文内涵,就不能说真正地理解了“医”。

在所有的职业之中,医生是最无法速成的职业之一。回顾我自己的从医生涯,从进医学院到去美国进修学习的20年间,我行医下过乡,进过厂,去过河西走廊,也上过世界屋脊,长年劳累的住院医经历,其中有些艰辛可能是现在的年轻医生难以想象的。不过这些年让我至少有了两个收获:一是医生的经验和临床素质需要一点点培养,最初级和笨重的工作,只有认真做下去,并善于学习和积累,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财富;二是真正去体察病患的痛苦,急患者所急,痛患者所痛,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就会形成,而这一点和优秀的医术一样,都是医生的必备素养。一位医生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获得患者信任,这个信任既包括对技术和判断力的信任,也包括对人的信任。我想,所有的医者先贤,包括未来的名医大师,也脱不了这条既定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谁也无法越界偷懒。

技术是医疗水平的基础,技术的发展是可见的,也是经过努力可以逐步实现的,真正艰难的努力在于,社会对医生的职业角色和医生的自我认知达成基本一致。医生在越来越多地使用新技术的同时,和患者沟通却越来越少,不重视问诊,不重视望触叩听的基本功。医学分科越来越精细,医生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细节和深入,却也开始忽略了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的治疗。这种专业、细节至上的“医”,是不是也是哲学理想中的“医”呢?显然也不是。

《三国演义》中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医学分科的精细已经足够复杂到让患者难以应付,也让医生的专业视野受到了限制。打破过细的分科,已成必然之势。人是一个整体,让患者排着队在不同科室中没完没了地排除,最后盖个帽子开始吃药,一种不行两种,两种不行三种,这种治疗方法不仅让患者痛苦,也让患者承受了很重的经济负担。肌体上的病和心理上的病都有可能导致不适,按照现有常用的方式,有一些心理上的问题通常当成肌体上的问题来治疗,不可能治到要害。我看到了太多的例子,有些患者自认为患了严重的心脏病,其实是精神心理上的焦虑、抑郁或恐惧。由于医生缺乏身心全面健康的概念,重躯体疾病、重技术,不关注精神心理健康,把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误认为躯体疾病,过度使用高成本甚至有创伤的技术,不但不能解决患者的疾苦,而且由于不正确的解释加重患者的病痛,导致医源性疾患。如果医生更尽心一些,综合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多花一些时间给患者解释病情,解除患者的精神负担,就可能花费更低的成本获得更满意的治疗效果,也使医患关系更为和谐。

仅有这些还不够,“医”同时还是一套完整的服务和管理体系。没有这套系统,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施展出真正的效能。现在的情形是:心脏病归心脏科管,内分泌疾病归内分泌科管,康复归康复科管,心理疾病要去心理门诊,“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但实际上患者需要的是综合服务。从欧美医学界的大趋势来看,一个以临床医学为躯干,以基础医学和群体医学为两翼的新模式已经形成,但以上三者在我国还基本上“各自为战”。

当坐堂医生、针对疾病中末期治疗的模式已经过时,重视预防、服务健康的时代已经到来。医生要树立大医学、大健康的概念,不但治疗患者,而且要主动承担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责任。

“医”是什么?这里包含了太多的含义和层次,也是一个很难下结论的问题。从医疗卫生整个体系来说,还意味着保障和保险,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正如讴歌在书中提到的,每个国家的医疗体制都有自己的病症与隐痛。对于中国人来说,完全依赖国家和单位的时代已经过去,但健全的保险保障时代尚未到来。这种问题没有一个现成的标准答案,在不断改革中探索解决是一条必经之路,但不应再推行粗犷型的以医院的毛收入为标准的模式。以人为本,以人类健康为中心,从来都是“医”之根本。

作者讴歌是年轻一代的医界人士,他们学习和吸纳的信息远多于我们年轻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也更直接、更勇敢。不管怎么说,医院是一个人一生中必然要打交道的地方,医生医治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个体,这些问题可以唤起大家共同的关心和关注,达成充分的探讨和交流,是一件极有价值的事。理性和关怀是医学最重要的支撑,缺了任何一个,医学都无法真正飞翔。

是为序。

胡大一教授 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和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和中国医师协会循征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获得“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贡献奖”,美国心脏病学院专科会员(Fellow o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FACC)。

后记用另一种方式实践医学

这一两年,我目睹了三位朋友的经历:

一位曾经患过生殖细胞肿瘤,在她身上体现了现代医学的进步。这种几十年前还是不治之症的疾病,因为新的化疗方案的出现,竟有了治愈的可能。除此之外,她的经历还告诉人们,好医生并非已经绝迹。在医院的第一个月,她手里捧的是一个英国人写的《别让医生杀了你》。给她主治的是一位老教授,技艺精湛但脾气暴躁。这位朋友说:“你知道老太太为什么事发脾气吗?你会发现,多半是因为和自己八竿子打不着,而和病人的治疗有关的那些事情。”朋友举例,说自己曾因难以忍受化疗的痛苦而擅自决定出院,老太太厉声喝住,站在她病床前慷慨陈辞,演讲了两个小时,听众泪如雨下,只为了劝说朋友留下来治疗,争取重返健康的机会。

一位是发小好友的妹妹.二十来岁,在分娩的同时发现得了白血病。新生命诞生了,但孕育生命的母亲却岌岌可危。好几次我在不同的医院走廊里安慰着她无助的父母,听他们讥起医生闪烁其辞的治疗方案,在那些高价药的背.后无一例外都暗藏着商业陷阱。在疾病面前,病人的顽强求生热情和家人的病急乱投医,使得他们甚至试过在报纸一角刊登广告的一家河南医院,而那显然又是另外一个商业陷阱。最后,她父母花费大笔积蓄,只为了在最后接受一个在开婚就知道无望的结果。

一位是我的同事。在她消失了半年,终于又来上班的第一天,我约她中午出来吃饭。这半年,对于40出头的同事来说,遇到了人生最大的挑战:她陪着突然诊断为癌症的丈夫走完了最后一段生命路程。这半年对她来说,意味着生和死,健康最终投降于疾病。那天吃饭时,同事和我谈起关于健康和疾病、生和死的话题,她还提到一本同样探讨生死的新书。她说,这本书给了她40年来最贴近的思考。她还说,没有思考,内心实在难以得到平静。“他一直到临走前还认为自己仅仅是零件出了错而已,能够修好,而我,也实在难以想象疾病的无情。”

这些事情,都发生在过去的一两年中。整个2005年夏天,我没有按照自己的冲动去写篇小说,而是写了这本((医事》。我是一个曾怀着从医理想去念了8年医科的医学生,但毕业后却没有当医生,而是去了美国从事基础研究,然后回国做新药开发和医药推广。在医院还是公司?中国还是美国?北京还是上海?……这些选择中,都是我自己做出的决定,无甚遗憾。如果要论遗憾,那就是我17岁报考协和时的那个悬壶济世的理想主义之梦,因为现实种种,未能成真。但我生活的一部分,已打上了医学的烙印。

自学医近15年以来,医学展现的是一个无比纷繁庞杂的世界。大家所要面对的医疗也不是十几万字可以涵盖的,更多时候,问题和答案一样多。但因为曾经受过的医学生教育,因为我多年来怀揣却未遂的人文医生的理想,因为曾做过医学基础研究,因为现在每日从事医药工作,因为其间我目睹过种种患者、朋友生病的经历……这样的思考,也许具有了某种多样性和多角度。但愿这多少能启发你重新去打量我们生活中的部分真相,重新调整和它们之间的距离。

如果你在读完这本书后有所启迪,也许是我通过别种方式实现了17岁时的从医梦想,也许离开的那份遗憾会少一点。这就是写这本书的初衷。

感谢本书策划方希,感谢陈彤、孙敏、师永刚,感谢胡天圣、曾小峰、孟凡强、尹佳教授,感谢陈村老师,感谢鲁重美、朱元珏、袁钟、汪丁丁、赵汀阳教授,因为这本书和诸位结缘,获得大家无私的帮助,对我来说是写作本书的最大收获。感谢给我来信的读者朋友,你们的支持是我前行的动力。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返回首页<<
推荐阅读
 
 
频道精选
 
更多商品
袖珍图文本*四大名著故事(函装四册)
非凡企业家:一个"逆向投资家"献给中小企业的创业与经营指南(派力营销思想库)
标准美国英语口语:怎样用英语深入交谈(1书+4带)
第三次浪潮
服务营销技巧(时代光华知名培训师系列)
莎士比亚喜剧悲剧集(精装)
中国宏观经济理论方法论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11”工程建设成果)
贝克特选集4:是如何
都市白领育儿手册:冯德全早教方案4
(新版)每天进步一点点:从平凡到卓越的183个道理
 
静静地坐在废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无际,忽然觉得,凄凉也很美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