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中国:图解四大名著——人物点评

分类: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崔钟雷 主编
出 版 社: 哈尔滨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295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7536314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铁马金戈,几许梦里回三国;燕语琴声,红楼歌声谁人听;替天行道,水泊梁山风去起;历经磨难,唐僧师徒取真经。用心品读四大名著,客观点评人物得失。
内容简介
为了更加方便广大读者阅读四大名著,使读者朋友们能够对书中人物有一个较透彻的理解,《励志中国》之一的《图解四大名著人物点评》精心挑选了四部奇书中的主要人物并对他们从性格及行为方面进行了较客观、中肯的点评,从一个冷静与客观的角度去剖析人物的灵魂与内心世界,进而帮助敬爱的读者加深对名著的学习和理解。
科学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深入浅出的百科知识是成为广大读者提高自身知识储备的快捷
途径。本套丛书内容全面,将天文地理及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内容,集中而全面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学习概念要求下,我们尽可能地整理与编辑了当今社会发展前沿的最新科技成果与人文学术动态,力争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学好知识,励志成才。
本书为《励志中国》之一的《图解四大名著人物点评》。
目录
红楼梦
《红楼梦》总评
经典片断赏析
贾宝玉
林黛玉
薛宝钗
王熙凤
秦可卿
史湘云
花袭人
晴雯
妙玉
元春
探春
惜春
李纨
平儿
尤三姐
尤二姐
香菱
贾母
王夫人
贾政
刘姥姥
贾雨村
贾环
焦大
水浒传
《水浒传》总评
经典片段赏析
宋江
卢俊义
吴用
鲁智深
林冲
武松
李逵
花荣
杨志
燕青
柴进
关胜
呼延灼
石秀
戴宗
刘唐
阮氏三雄
时迁
白胜
孙二娘
顾大嫂
高俅
王伦
黄文炳
西游记
《西游记》总评
经典片段赏析
唐僧
孙悟空
猪八戒
沙僧
白龙马
玉皇大帝
观音菩萨
太上老君
太自金星
二郎神
哪吒
托塔李天王
牛魔王
白骨精
红孩儿
黄眉老佛
六耳猕猴
金鼻自毛老鼠精
赛太岁
白鹿精
蜘蛛精
狮驼洞三妖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总评
经典片段赏析
曹操
刘备
诸葛亮
关羽
张飞
赵云
孙权
鲁肃
周瑜
吕蒙
陆逊
吕布
袁绍
魏延
姜维
司马懿
杨修
郭嘉
苟或
曹丕
刘禅
董卓
黄盖
孟获
庞统
马谡
刘表
公孙瓒
夏侯悖
书摘插图
红楼梦
贾宝玉
潦倒不通世务,愚玩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人公。他虽然出身于声势显赫的封建大家族,却是一个封建势力和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在贾府中,贾母、贾政等统治者对宝玉寄予很大希望,希望宝玉读书、中举、扬名显赫、加官晋爵。可宝玉却走着一条与此相反的路。他极度痛恨八股文,认为它是“沽名钓禄之阶”、“诓功名,混饭吃”的工具,平时“杂学旁搜”,喜欢阅读《西厢记》、《牡丹亭》一类具有反封建思想的“小说淫词”;他还认为儒家的书“都是前人无故生事”“杜撰”出来的:将“读书上进的人”称做“全惑于功名二字”的“国贼禄鬼”;认为“仕途经济”的说教都是些“混账话”。在现实生活和与家人的斗争中,他明确地表达了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意愿。因此,平时“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最厌恶“峨冠礼服贺吊往还之事”,不肯走当时一般贵族子弟所走的“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他只求过那种随心所欲、听其自然、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用他自己对姑娘们的话来说:“我此时若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让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可见,他对自己出身于贵族阶级的宿命感到非常厌恶。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害怕做官的父亲贾政,畏之如虎,敬!而远之。而且,贾宝玉虽贵为荣国府的嫡系长孙,却能够平等待人。在他的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之分,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他同情女性,尊重女性,敢于向当时儒家的道德标准挑战。贾宝玉实际上是在以丫鬟们为主的女孩子群里长大的,丫鬟们的真挚纯洁、自由不羁的性格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低下所遭遇的种种不幸也启发着他。同时宝玉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
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感情,毫不顾及家族的利益。他和林黛玉的爱情,是以深厚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他喜欢林黛玉,不仅因为黛玉的身世处境和内心品格让他感动,更重要的是她同自己一样,是个“不合时宜”之人。但是,这种建立在叛逆思想基础上的爱情,却因遭到封建势力日益严酷的压迫而最终夭折。二人不仅无法白头偕老,而且阴阳永隔。一个身心俱碎,含恨九泉;一个万念俱灰,遁入空门。贾宝玉一方面对自己出身的阶级抱着憎恶和否定的态度,一方面对他生活环境中处于被压迫地位的人们,尤其是女孩子们寄予着尊重、同情和无限的体贴之心。从某些方面看,他这种性格反映了人性解放、个性自由和人权平等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贾宝玉同林黛玉爱情的成熟阶段,也是贾宝玉思想的成熟阶段。这可以以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为标志。这一回开始写史湘云受了薛宝钗的影响,也来规劝宝玉,要他别老在女孩子堆里鬼混,“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宝玉听了立刻说:“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闹得史湘云下不了台。我们知道贾宝玉最尊重和体贴女孩子,可是在这种关键问题上,他却毫不留情面。下面袭人接着说:“……上回也是宝姑娘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宝玉接着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这就是贾宝玉的原则性,一点儿也不含糊。这些话正好被黛玉无意中在门外听说,黛玉心里又惊又喜,这一场倾诉肺腑,让他们的爱情达到了白热的地步。作者描写他们爱情的成熟,同贾宝玉的思想成熟是一致的。
“诉肺腑”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情节。爱情的发展,也就是思想的发展。在青梅竹马时期,他们都经常地吵,这就是矛盾的具体表现。黛玉对宝玉必须有一个认识过程,因为宝玉身上也还存在着腐朽的劣根性,见一个爱一个,有不尊重黛玉的表现,所以黛玉对宝玉是否真正专一地爱她,最初还是有怀疑的。因此,她同宝玉不可能没有矛盾,他们经常吵,但吵的内容在各阶段也不相同,热恋时期吵得尤其厉害。矛盾在发展,爱情也在发展,矛盾解决的过程,也是他们思想一致、矛盾统一的过程。在恋爱中,贾宝玉的思想有着明显的转变过程,这也是他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发展过程。在林、薛之间,他逐渐认识到谁是知己,薛宝钗常常劝他追求功名富贵,而“林妹妹从来不说这些混账话”,这是贾宝玉思想的成熟,也是与黛玉爱情的成熟。所以到“诉肺腑”后,林得到了贾的保证,以后就不再吵了。由此可见,贾、林的爱情是以思想为基础的,排除了一切低级趣味。在《红楼梦》以前的小说、戏曲文学中,几乎没有看到过一部以思想为基础的描写爱情的作品。《西厢记》中张生和莺莺的爱情基础主要还是郎才女貌,一见钟情。林黛玉的相貌当然也美,可是贾宝玉主要不是爱她的相貌,如果他只爱外表,就会去找薛宝钗。薛比林长得还好,林黛玉脾气别扭,身体又坏,贾宝玉为什么不爱宝钗而爱黛玉呢?他爱的是思想。林黛玉身世飘零,一无所有,这是她为贾宝玉所同情的客观处境:林黛玉心灵的纯洁,在贾宝玉看来就是美。林黛玉的思想性格中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因素,作者塑造的林黛玉不是孤立的一个人,而是概括、集中了使贾宝玉感动、同情和爱护的女孩子们的客观要点和主观要点。因此,他们的爱情是根深蒂固的,生死不渝的。从这一点讲,贾宝玉的爱情不是庸俗的。身体坏可以养好,脾气坏是因为环境不好,环境好,脾气是会好的。所以书中写他们的爱情也就是写他们的思想。总之,贾、林的爱情关系是一步步发展的。这与一些被改编的戏剧、电影乱调情节,一开始便写诉肺腑,矛盾已经解决了,然后才写葬花,又大吵大闹是全然不同的,这样的改编只能是破坏了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规律。
林黛玉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赚了读者太多的眼泪。她清灵清丽而又多疑多妒的性格和气质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一样,都是封建道德的叛逆者。
她是贾敏与林如海的独女。她小小年纪,父母便先后离世。贾母可怜她孤独一人,便接来荣国府抚养。事实上,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并无多大影响,黛玉仍保持着纯真的天性,很少顾及后果得失,因此她很难融入周围的环境中。她从不劝宝玉追求功名,也不会逆着自己的性子做事。以这种性格在贾府这样声势显赫的封建家族中我行我素,自然难有好人缘儿。因此,黛玉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率真与锋芒去抵御、抗拒侵害势力。虽然黛玉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但她的心是光明的。对于宝钗的引咎自责,她坦白地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有心藏奸,往日竞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可见,她有一颗宽容的心,与机警规避、工于心计的宝钗相比,黛玉呈现出的是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的纯净。
林黛玉虽然率直,却不鲁莽;相反,她行事非常谨慎。这一性格特点在她初到贾府的描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黛玉常听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而她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自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就连王熙凤也感叹:“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黛玉留给世人最深刻的印象却是她的多愁善感及年少才高。她内心敏感,情感脆弱。所以,黛玉的泪是因为感情而落的泪,它表达着世间最贞洁的情感,是对异端的崇敬,也是对自身的怜悯。“黛玉葬花”便是她这一性格的典型写照。她不忍心看落花被玷污,希望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她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于是她用锦囊收集落花,建立花冢,用“一杯净土掩风流”。从此,“黛玉葬花”也成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最著名的一个经典故事,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也借此被曹雪芹渲染到了极致。
黛玉的诸多哀愁也凭借她的才气在她的诗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她在诗中注入自己的感情,注入自己的身世,表露自己的向往。一首《葬花吟》道出的是她一生凄凉的感情和冲破封建礼教的渴望。
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天真、无邪,但他们的恋爱却注定是一个悲剧。林黛玉赢弱的身体、孤傲的脾性以及自定终身的行为都不是贾母所喜欢的。因此,宝黛的爱情与封建家庭的利益发生了冲突,敏感多病的林黛玉注定无人可以依赖。于是,她怀抱纯洁的爱和对世俗的怨愤永远地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
书摘与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