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与立的双重变奏—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社会道德秩序的

分类: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谢迪斌 著
出 版 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字数:版次: 1页数: 281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4385675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文以“改造与重建”为主线,用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在已有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解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文本,剖析实践个案,对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乡村道德秩序建设理论与实践进行客观的评述与总结。
目录
前言
第1章 乡村道德秩序演进的动力
1.1 经济动力:重构现代经济伦理
1.2 政治动力:国家(政党)进入乡土社会的前提
1.3 社会动力:集体行动的逻辑
1.4 文化动力:构建现代理性的惯性冲动
第2章 新中国成立前乡村社会道德秩序的结构与功能
2.1 超现实的道德“终极力量”
2.1.1 超自然想象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2.1.2 世俗与超自然的时空转换设计
2.2 神秘的道德符号体系
2.2.1 话语符号
2.2.2 道德审美符号
2.2.3 偶像符号
2.3 复杂的道德教化体系
2.3.1 教化空间
2.3.2 教化仪式
第3章 传统乡村社会道德秩序的解构
3.1 共同记忆的中断
3.1.1 解构道德的记忆符号
3.1.2 封存乡村社会集体记忆的内容
3.1.3 挤压乡村社会集体记忆的空间
3.1.4 对乡村社会集体记忆的相关人物的控制
3.2 空间与仪式的废弃
3.2.1 自然消亡
3.2.2 强制消亡
3.3 解构的路径安排
3.3.1 激发民众对传统乡村道德观念与秩序的自觉否定和抵抗
3.3.2 道德谴责运动
第4章 中国乡村社会道德权威与精英的瓦解与再造
4.1 传统乡村社会道德权威与精英的生成机制
4.1.1 世袭
4.1.2 考试选拔
4.2 传统乡村社会道德权威与精英生成机制的瓦解
4.2.1 中断道德权威与精英的遗传与继承机制
4.2.2 瓦解道德权威与精英的选拔与培育机制
4.3 现代乡村社会道德权威与精英的再造
4.3.1 委派道德权威与精英
4.3.2 扶持新的道德权威与精英
第5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社会道德教符号的重建
5.1 以毛泽东为旗帜:新道德符号的时代标志
5.2 置换与更新:新道德话语符号的重建
5.2.1 置换传统道德话语符号的内容
5.2.2 重建道德话语符号的创新途径
5.2.3 更新道德话语符号的表达方式
5.3 服饰:新道德审美符号的革命性转变
5.3.1 服饰符号的制造由家庭手工业转化为社会化大工业
5.3.2 形式上由纷繁多样向简单统一转化
5.3.3 服饰符号的象征意义的多重特征
第6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社会道德教化体系的重构
6.1 道德教化空间的重构
6.1.1 生产性道德教化空间
6.1.2 集会性道德教化空间
6.1.3 娱乐性道德教化空间
6.2 道德教化仪式的再造
6.2.1 宣誓与拥护
6.2.2 道德教化运动
第7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社会道德建设的内容和特征
7.1 美好的将来:道德实践的终极动力
7.2 阶级忠诚代替家族忠诚
7.3 行政空间代替家族一村落空间
7.3.1 家族型道德空间的解体
7.3.2 自然村落型道德空间的分割
7.3.3 行政控制空间的边界划定标准
7.4 控制型道德范式代替自治型道德范式
7.4.1 控制型道德范式的前提与条件
7.4.2 控制型道德秩序的表现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1章 乡村道德秩序演进的动力
1.4 文化动力:构建现代理性的惯性冲动
现代理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会有不同的界说和概括。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它是一个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人们不再把神(无论是自然还是宗教神)当作解释世界和自我的历史与逻辑起点,而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将人的主体性置于一切迷信与蒙昧之上,把自然和自我都放在科学与逻辑的分析框架内进行分析和论证。除此之外,不承认现实世界之上的超自然的存在,更不承认这种超自然存在对人的灵魂与命运的掌控与主宰。显然,这种认识是在人对自然、社会与人本身的存在与发展规律有了充分的发展之后,才能在解释自然和自我的知识积累上有比较充分的把握,从而与神或蒙昧意识进行斗争。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现代理性奉行的是一种与传统完全不同的人际关系模式,即社会组织的原则是以个人为社会关系的价值主体,每个主体在社会关系的原始起点上都是平等的。这是建立在近代哲学基础之上,高扬人的主体性精神,将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置于一个平等地位看待的理论。由这一理论基础导出了每个人都在自然与社会中担负着同样权利与义务的主体的平等自由观与人道主义社会观。因此,社会学意义上的现代理性,就是坚持以平等、自由与人道的价值基础,来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关系和运作机制。它不承认任何人有超越、替代与剥夺他人在社会上的权力,要求任何个体权利的转移,都必须经过社会认可的程序和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