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主义—一种重要的积极人格

分类: 图书,社会科学,心理学,
作者: 刘志军 著
出 版 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231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4385737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正在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相对于精神分析学说、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流派来讲是一种全新的认识人的视角和思想。它着力于探讨人类自身所拥有的积极品德、积极人格和积极行为,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获得生命的意义。乐观主义是积极人格的重要内容,乐观者能顺利渡过艰难困苦、从创伤中恢复、少患疾病,乐观者能在学校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威就。正如哲人们所说“乐观是人们进入社会时昕穿的大衣”,“乐观是精神的一种永匿的习惯”。
目录
第一部分 理论篇
第一章 积极心理学的概述
第一节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一 积极心理学的含义
二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一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哲学基础
三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心理学背景
第三节 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
一 积极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学派
二 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学派
三 积极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派
第二章 积极人格
第一节 主要的积极人格
一 乐观主义
二 主观幸福感
三 复原力
第二节 积极人格与社会生活
一 积极人格与学校教育
二 积极人格与心理卫生
三 积极人格与企业管理
第三章 乐观主义概述
第一节 乐观主义的概念
一 进化论概念
二 认知论概念
三 人格特质论概念
四 其他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乐观主义的产生
一 乐观主义研究的必然性
二 乐观主义的产生
第三节 乐观主义的思想根源
一 四大宗教中蕴涵的乐观观点
二 欧洲中世纪哲学的乐观思想
三 乐观主义的心理学基础
四 乐观主义的生物学基础
第四节 乐观主义的认识发展
一 作为人类本性的研究
二 作为个体差异的研究
第四章 人格型乐观主义
第一节 人格型乐观主义的理论基础
一 期望价值理论
二 自我决定理论
第二节 人格型乐观主义的测量
一 期望价值评定法
二 生活取向测验及修订版
三 综合乐观评定问卷
第三节 防御性悲观主义
一 防御性悲观主义的含义
二 防御性悲观主义的测量
第五章 乐观解释风格
第一节 乐观解释风格的理论基础
一 习得无助感与习得乐观
二 以控制性为基础的理论
三 以解释风格为基础的理论
四 以广义信念为基础的理论
第二节 乐观解释风格的测量
一 解释风格问卷
二 逐字解释的内容分析技术
第三节 解释风格的相关研究
一 关于动物的习得无助感
二 关于人类的习得无助感
第四节 希望
一 希望的概述
二 希望的测量
三 希望的发展与培养
第二部分 实践篇
第六章 乐观主义的研究
第一节 乐观主义的研究概况
一 乐观主义的研究领域
二 乐观主义的基本状况研究
第二节 乐观主义的影响因素
一 生理因素
二 家庭环境因素
三 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
第三节 乐观主义的效用
一 乐观主义对健康的效用
二 乐观主义对学校适应的效用
三 乐观主义对企业管理的效用
第四节 乐观主义的研究展望
一 乐观主义的结构性
二 乐观主义的个体差异
三 乐观主义的影响因素
四 乐观主义的效用
第七章 学生乐观主义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学生生活取向量表的初步修订
一 生活取向量表在初中生中的初步修订
二 生活取向量表在大学生中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初中生乐观主义的基本特征分析
一 研究前言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分析
四 研究讨论
第三节 初中生乐观主义的影响因素
一 研究前言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分析
四 研究讨论
第四节 初中生乐观主义与学校适应的系列研究
一 初中生乐观主义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二 初中生人格型乐观、应对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三 不同生活取向学生的应对策略与自我概念
四 综合讨论
第八章 乐观主义的教育
第一节 乐观主义的培养
一 家庭养育
二 学校教育
三 积极心理品质的促进
第二节 悲观主义的治疗
一 积极心理治疗
二 悲观主义的可改变性
三 悲观主义的积极治疗技术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部分 理论篇
第一章 积极心理学的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目前心理学界正在进行的一场新思潮运动,它主张心理学应该恢复其独立之初的历史使命,心理学除了要研究人的异常和异常人外,还应大量研究人的潜能、优势和正常的人,使人类的生活过得更幸福和更有意义。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新事物,需要研究者去积极面对和学习。本章将围绕积极心理学的内涵、产生根源以及它和传统心理学派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第一节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一 积极心理学的含义
Positive Psychology可翻译为“积极心理学(国内)”、“正向心理学(台湾)”和“正面心理学(香港)”。它是美国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在美国倡导发起的一场心理学领域的革命。“积极”(positive)表示人类个体的良好品性和积极特征方面,该词在拉丁语中是positum,原意为实际和潜在的意义。塞里格曼在明确提出积极心理的概念前一直潜心地研究动物和人类的习得无助感(1earnedhelplessness),他转向研究积极心理源于他和女儿间发生的一件普通的事情:
一天,塞里格曼在自家花园里割草,他的小女儿就在一旁玩耍。塞里格曼平日是一个做事认真的人,在割草时也是如此,而他的女儿则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不时地在他身边又唱又跳,把父亲割下的草抛向空中。塞里格曼对女儿尼琪的行为有点厌烦,于是大声地训斥了她。尼琪跑开了,但不久她又来到塞里格曼的身边,对他说:
“爸,我想和你谈谈。”
“行啊。”
“爸爸,你还记得我5岁生日前的情况吗,你经常说我在3到5岁时是一个爱抱怨和哭闹的人。那时我不管事情是否重要,我总是要作出许多的抱怨和哭诉。但过了5岁的生日后,我就下决心不再就任何事情对别人抱怨,这是我做过的最为艰难的一件事。当我不再抱怨和哭诉时,你也会停止对我的训斥。”
尼琪的话使塞里格曼产生了震动,仿佛受到了神灵的启示:他虽然写过不少关于儿童的著作,但自己真的不善于与儿童共处,他觉得抚养孩子并不是一味地训斥和纠正孩子的不适当行为,而是要看到他们心灵深处的潜能,多和孩子交流,发现他们本身具有的积极力量,只有对孩子的积极力量进行培养,他们才能真正地克服自身的缺点,这些优秀品质也能促进他们幸福的生活。塞里格曼作为一位知名的心理学家,职业的敏感促使他由此想到自己过去50年都在阴暗的气氛中生活,心中多是不满的情绪,因此他决定从那天开始让心灵充满阳光,让积极的情绪占据生活的主导;也使他想到心理学也应去研究人类个体的积极方面,研究怎样去发掘和培养人类中的积极品质。
这件事发生在塞里格曼1996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之后,不久他利用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影响四处宣传积极心理观念,积极倡导开展积极心理学运动,并将它作为自己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使命之一。他在1998年发表了《构建人类的优点:被心理学遗忘的使命》的论文,在文中指出心理学从产生之日起具有三个伟大目标:(1)研究人类的消极心理,治疗人的心理疾病;(2)鉴别有天赋的人,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3)使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更具有意义。但二战中的战事需要、战后社会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战争带给人类巨大的身体和心理创伤,使得心理学家将自己的视野转向了研究人类异常和心理障碍等问题,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对心理疾病的测评、诊断以及矫正治疗。心理学的其他两个目标淡出了研究者的视野,心理学演变为以异常心理或消极心理为取向,以矫正和治疗为目的的心理病理模式,心理学几乎成为了消极心理学(pa-thology psychology)的代名词。塞里格曼通过文呼吁在解释人类消极心理和行为方面的时候,有必要重新关注正常人的心理,关注人性中的积极因素,恢复心理学原本具有的三个使命。2000年塞里格曼与西可森特米哈伊(Csikszentmi-halyi)合作,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该文对积极心理学做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介绍了积极心理学兴起的背景,总结了目前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并提出有待进一步发展的方面。该论文的发表是积极心理学出现的重要标志。随后Peterson和Diener等研究者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主观幸福感、乐观主义等的论文,这对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出现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含义,何为“积极”?积极是相对于心理学领域中只关注心理问题研究的消极心理范式来讲,倡导心理学除此之外还应研究人类心理中的积极品质。Sheldon和King(2001)对积极心理学定义作出了说明:“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它采用与传统心理学研究不同的取向和态度倾向去看待和理解人类的潜能、情绪、动机和能力,是利用目前已有的比较成熟、有效的实验研究和测量方法去进行实证研究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的本质是回归心理学本来的历史使命,修正以往心理学发展的偏颇,强调心理学的发展既要重视预防和治疗人类的心理疾患,也要关注培养和建构人类的优秀品质,这样心理学才能健康成长;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以人类的积极力量、美德和善行为研究内容,强调人本身具有的潜在价值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二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积极心理学产生于战后的美国社会有其必然性,美国是二战的重要参与国,也是二战的最大受益国,战前与战后的社会变化和不同社会需要促使许多的研究者考虑如何从战争状态中走出来,如何适应新的生活:_这正如塞里格曼所说:“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任务是防御和治疗创伤,但当社会处在没有混乱的和平时期,这些学科的主要使命应是专注于使他们生活得更美好。”美国也是目前西方心理学发展最为完善、最为繁荣的国家,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心理学家不得不面对目前的社会困惑,反思过去心理学发展的历程,思考未来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于是积极心理学应运而生。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一种新思潮和运动,它是利用目前成熟的实证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类的积极情绪和积极体验,它的产生离不开早期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Peterson(2006)指出,积极心理学有一个非常短暂的历史(少过十年)和一段非常悠久的过去。塞里格曼与西可森特米哈伊2000年在《积极心理学的导论》一文中提到了积极心理学的最早研究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阐述。二战时候心理学家对人类的积极品质和美德的研究因战事而被遗忘,他们转向研究战争对人类造成的创伤以及如何治疗这些创伤问题。战后的五六十年代人本主义的产生和盛行对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马斯洛和罗杰斯对人类潜能、美德、自我实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些内容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研究领域的参考。
20世纪末的10年,心理学家开始从疾病治疗的心理模式中逐步走出来,开始关注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在这类研究中,他们发现对于防御人类心理疾患起重要缓冲作用的武器是人类的积极力量,如乐观、复原力、希望、信仰、勇气和积极情绪等。这些经验的积累为后来深入地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这些研究者当中有两个重要的研究者,克里夫顿(Clifton)从1990年开始提倡积极心理学研究,并得到美国心理学会的认可,被认为是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他与雷斯(Rath)合写了《你的桶子有多满》(How Full is Your Bucket?)、的著作,该著作以简洁、易懂的风格描述了积极心理学观点,指出许多心理学著作都在研究人的错误,很少去研究他们做对的事。个体都有一个无形的桶子,桶子里的水随着你与别人互动的状况而表现出多寡,当水桶满时,个体会感到幸福和愉快;当水桶少或空的时候,就会感到失望和沮丧。每个人都有一把用来交往的勺子,当我们与他人进行交流时,如果讲些能让对方愉悦的话,不但自己的桶子里多了一勺水,别人的桶子里也多了一勺水;如果我们讲些让对方产生负面情绪的话,就会从自己的桶子里,也从对方的桶子里舀出一勺水。桶内水多的时候,个体觉得高兴、乐观;而水少的时候,会觉得沮丧而悲观。但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都从负面的角度来与他人互动,加上人类天生只看负面,所以会产生许多问题。
第二个研究者是塞里格曼,他早期研究“习得无助感” (1earned helpless-ness)现象,发现该现象是后天习得的,乐观也可通过学习而获得,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也益于提高健康水平,遂使他重视对人类乐观的研究。他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后,推行了以研究人类的积极行为和积极作用作为其工作纲领的中心主题,在1998年1月邀请了心理学家西卡森特米哈伊、福勒(Fowler)等到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艾库马尔共商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方法和基本结构等问题。这次会议确立了积极心理学的三大主要内容,并分别指定了相关的负责人。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该会议还提出了许多推动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具体措施,如怎样吸引年轻的学者投入到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来,怎样在大众中提高积极心理学的影响力等。Tompleton基金会专门为积极心理学设立了奖励基金,主要是奖励那些在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