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证家珍集要

分类: 图书,医学,中医学,中医临床,
作者: 刘善锁 著
出 版 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368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1711371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中医临床经验集,每病以医案领入,阐述了作者的学术见解和辨证施治经验。书中多有独到的认识和观点,立方新颖,疗效显著,文字不繁,论述清晰,便于阅读,切合实用,理法方药严谨,特色鲜明。另附读经随笔,能开阔读者的辨治思路,也反映了作者研经求旨、临床求证的严谨学风。
目录
专病论治
一、感冒
二、发热
三、咳嗽
四、喘证
五、哮证
六、胸痛
七、胁痛
八、心悸
九、失眠
十、自汗盗汗
十一、头痛
十二、眩晕
十三、胃脘痛
十四、呕吐
十五、纳呆食少
十六、呃逆
十七、噎膈
十八、腹痛
十九、泄泻
二十、痢疾
二十一、癃闭
二十二、淋证
二十三、阳痿
二十四、遗精
二十五、咯血
二十六、呕血
二十七、鼻衄
二十八、崩漏
二十九、血精
三十、便血
三十一、紫癜
三十二、痉病
三十三、瘫痪
三十四、痹证
三十五、口疮
三十六、银屑病
三十七、荨麻疹
三十八、痛经
三十九、带下
四十、不孕
四十一、产后发热
附1.高血压病
附2.乙型肝炎
附3.肝硬化
附4.干燥综合征
附5.雷诺氏病
附6.三叉神经痛
附7.面神经麻痹
附8.颞下颌关节炎综合征
附9.卵巢囊肿
附10.便秘
古方运用
一、荆防败毒散
二、桂枝汤
三、防风通圣散
四、麻黄附子细辛汤
五、大柴胡汤
六、大黄附子细辛汤
七、桃核承气汤
八、凉膈散
九、五苓散
十、小柴胡汤
十一、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十二、逍遥散
十三、温胆汤
十四、小陷胸汤
十五、甘草泻心汤
十六、桂枝茯苓丸
十七、血府逐瘀汤
十八、补中益气汤
十九、大补阴丸
二十、四物汤
二十一、葛根汤
自拟验方
一、利膈汤
二、枳术安胃胶囊
三、活血通络胶囊
四、调免饮
五、痛宁散
六、十味降压汤
七、肝复宁
八、镇惊散
读经随笔
附:医论发挥
一、顽证治痰之运用
二、论脏实泻腑的治疗法则
三、论诸病多郁
四、略论李杲的学术思想
五、三阳病治疗从枢
六、肾精不衰,生命不息——中医学抗衰老的研究思路
书摘插图
专病论治
二、发热
案1.风温
杨某,男,24岁,工人,1977年12月10日诊。昨天发病,先感身冷,继之发热,夜间体温40℃,无汗,头痛身痛,四肢酸软无力,口鼻气热,鼻不塞,咽不痛,纳谷不香,小便黄,舌质尖红,苔薄白而干,脉数。此乃感受风温之邪,病在卫气,治疗应清气透卫,方用白虎汤合荆防败毒散加减。生石膏60g,知母10g,荆芥,10g,防风10g,羌活10g,独活10g,柴胡15g,黄芩15g,板蓝根30g,寒水石30g,钩藤30g,菊花15g,自芷15g,甘草6g。3剂。服1剂后盖被发汗。12月13日二诊,言服第1剂药发汗后,体温降至37.3℃,3剂药尽,体温恢复正常,头疼、身疼明显减轻,现仍感乏力、气短,舌质正常,苔薄白,脉滑。病邪已退,原方去寒水石,石膏减为30g;柴胡黄芩各用10g,3剂以巩固疗效。
案2.少阳阳明合病
倪某,男,39岁,职工,1999年9月16日初诊。发热半月不愈住濮阳县某医院,初则鼻塞流涕,头痛,咽痛,经用西药治疗(用药不详)一周,上述症状消失,但每日下午2时起体温升高,夜半之后下降,至黎明恢复正常,最高体温38.9℃,发热前身冷,不欲饮食,腹胀满,大便干,诊时大便5日未下,舌质略暗红,苔黄厚,脉弦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