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

分类: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中国古代哲学,
作者: 蒋梅笙著
出 版 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154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211801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
——陈寅恪
内容简介
学问者,天下之达道,无所谓国界也。学而限之以国,前既无据,后亦恐不复存;第处此寰球大通,文化糅合之世,学科灿列,泰半来自欧美。青年学子,震其新奇,叹其奥赜,动辄目眩心醉,谓天下之美,尽在于斯,而忘其国内之自有瑰宝。
章(太炎)书综贯有余,而部居不别;又嗜奇太甚,或武断而失其真,不足为后进师法。钱(穆)书准时代叙述,目次井然,较易赅括;顾工于修辞,而事多漏略;勇于自信,而失之偏蔽;皆未足称为善本。
目录
引言
第一章经学
第一节经籍之名
第二节易之大义
第三节书之大义
第四节诗之大义
第五节三礼大义
第六节春秋三传大义
第七节论语大义
第八节孟子大义
第九节尔雅大义
第十节孝经大义
第二章诸子学
第一节总论
第二节儒家
第三节道家
第四节法家
第五节名家
第六节墨家墨子
第七节杂家
第八节结语及附录
第三章秦之反经学
第四章两汉传经学
第一节总记
第二节易之授受
第三节书之授受
第四节诗之授受
第五节礼之授受
第六节春秋三传之授受
第五章汉末之新学说
第六章魏晋玄学
第七章南北朝隋唐之经学佛学
第八章宋明理学
第一节理学之先驱
第二节周子
第三节邵子
第四节张子
第五节明道程子
第六节伊川程子
第七节朱子
第八节陆象山
第九节叶水心
第十节王阳明
第十一节结论
第九章清代考证学
第十章史学大略
第一节史学溯源
第二节史之总目
第三节史之类别
第十一章文学大略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散文与韵文
第三节诗
第四节词
第五节剧曲
第六节小说
第十二章最近学术思想
编者赘言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经学
第一节经籍之名
古无经之名也。尼山设教,曰《书》、《诗》,曰《礼》、《乐》,皆不名经。至《易》为卜筮之书,秦火所不禁(秦焚之书,但曰:“《诗》、《书》、百家语”);《春秋》为列国史之通称,孔子因而不改(《晋语》:“羊舌胖习于《春秋》。”《墨子明鬼》篇:“著在周之《春秋》”“著在燕之《春秋》”,“著在宋之《春秋》”云云。是不独鲁史称《春秋》之证),更无称经之说。《苟子》始以《诗》、《书》为经,而不及其他。自兹以后,“传”、“注”渐兴,乃各尊本书日经。是则经者,对“传”与“说”而言;无“传”与“说”,则不谓经也。《墨子》有《经》上下,《经说》上下,说所以释经,故谓其师说为经也。章实斋云:“因传而有经之名,犹因子而立父之号。”故经名之立,必在“传”、“注”盛行之后;墨家首称之,诸家沿用之。而《诗》有《故训》(毛亨撰),《书》有《传》(孔安国撰),因亦尊之日经。后且偏及于群圣百家之书也(《庄子天运篇》有六经之说,恐属后人羼入)。
至于汉初,然后以《易》、《诗》、《书》、《礼》、《乐》、《春秋》,并称为六经,或日六艺(与《周礼》保氏所教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名同实异)。后以《乐经》亡失,故止称五经,东汉时,又加入《论语》,仍分《礼》、《乐》为二,称为七经(宋刘敞以《诗》、《书》、三礼、《公羊传》、《论语》为七经,清圣祖又以《易》、《书》、《诗》、《春秋》,三礼为七经。是七经有三说也)。唐于五经之外。使人分习《周礼》、《仪礼》、及《公羊》、《毂梁》二传。因谓之九经;宋时,进《孟子》为经,因以《孝经》、《论》、《孟》、《周礼》,合之五经而称九经,是九经亦有二说也。《宋书百官志》则以《易》、《书》、《诗》、三礼、三传各为一经;合《论语》、《孝经》为一经;使国子助教十人分掌,而统称为十经。《庄子》有“孔子翻十二经以说老聃”之说,十二经者,或释为六经六纬;或释为《周易》上下二经。及孔子所作之十翼;或又谓指《春秋》十二公经者,皆臆测无确证。唐开成(文宗年号)间,立石国子学,于九经之外,加入《孝经》、《论语》、《尔雅》,综称为十二经,至宋列《孟子》入经部,十三经之名,始永定不变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