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分类: 图书,传记,文学家,
作者: 莫砺锋 著
出 版 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3-10-1字数:版次: 1页数: 460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5017971包装: 精装内容简介
研究杜甫的论著汗牛充栋,传记类的著作也有多种。本书有两个特点,首先,它既把杜甫当作伟大的诗人,详细论述其诗歌创作成就及其创作发展过程;又把杜甫当作伟大的思想家,对其人生哲学、政治思想和文学思想、美学思想进行了探讨。其次,本书评、传结合而侧重于评,并试图把杜甫置于时代和社会的广阔背景中予以审视,从而对杜甫的地位、影响及意义作了较深刻的阐述。
书前附有杜甫行踪示意图,可使读者对诗人一生行踪一目了解。书后附有杜甫简谱、人名索引、文献索引、词语索引,为读者阅读提供方便。
作者简介
莫砺锋,男,1949年生于江苏无锡,1966年毕业于苏州高级中学,1968年起到农村插队务农、做临时工。1987年考入安徽大学外语系,1979年考取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1984年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江西诗派研究》、《被开拓的诗世界》(与人合著)。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第一章 孕育“诗圣”的条件:时代、家庭与禀赋
一、历史奉上的桂冠:“集大成”的“诗圣”
二、家庭传统之一:“奉儒守官”
三、家庭传统之二:“诗是吾家事”
四、时代背景之一: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
五、时代背景之二:从盛唐到中唐
六、先天的禀赋与后天的学力
第二章 广阔的时代画卷与深沉的内心独白
一、放荡齐赵:裘马清狂的青年诗人
二、旅食京华:对浪漫主义诗坛的游离
三、潼关诗兴:动乱时代的历史画卷
四、蜀道悲歌:崎岖的道路与伟丽的山川
五、成都草堂:平凡事物的美学升华
六、夔府孤城:对人生的历史与深沉思考
第三章 千锤百炼的艺术造诣与炉火纯青的老成境界
一、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
二、意象:“意匠惨淡经营中”
三、结构:“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四、诗律:“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
五、境界:“凌云健笔意纵横”
六、风格:“沉郁顿挫”
第四章 志在天下的人生信念与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一、平正笃实的哲学观点
二、志在天下的人生信念
三、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
四、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五、知本察隐的政治器识
六、沉重深广的忧患意识
第五章 转益多师的文学观点与掣鲸碧海的审美理想
一、文学史观之一:“别裁伪体亲风雅”
二、文学史观之二:“清词丽句必为邻”
三、文学史观之三:“历代各清规”
四、创作论之一:“颇学阴何苦用心”
五、创作论之二:“诗兴不无神”
六、审美理想:“掣鲸碧海”
第六章 诗学绝诣与人品高标的千古楷模
一、主题走向:“子美集开诗世界”
二、艺术启迪之一:“天下几人学杜甫”
……
附录 杜甫简谱
索引
人名索引
文献索引
词语索引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孕育“诗圣”的条件:时代、家庭与禀赋
一、历史奉上的桂冠:“集大成”的“诗圣”
对于文学家及其作品来说,时间是最公正、最具权威的评判者。在流经了二千多年的中国文学这条长河中,有许多作家曾经名动一时,灿若明星,但曾几何时,他们的光彩逐渐暗淡了。他们那些曾经使得“洛阳纸贵”的作品也成为尘封鼠啮的一堆故纸,有的甚至湮灭无遗。然而也有相反的现象,有少数作家生前不甚为文坛所重,身后的声誉却与日俱增。前一类作家有如碎石细沙,最终被不舍昼夜的流水淘尽。后一类作家则如沙中之金,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杜甫就属于后一类作家。
杜甫在晚年所作的《壮游》一诗中回忆说:“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崔”指崔尚,武后久视元年(700)进士及第,官至祠部郎中。“魏”指魏启心,中宗神龙三年(707)举“才膺管乐科”。当玄宗开元十三、四年(725-726)杜甫十四五岁时,崔、魏二人都已是闲居洛阳的文坛前辈了。他们称誉少年杜甫好像班固和扬雄,可见诗人的才华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自吴越漫游归来,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没有及第,此时他的诗才却受到了当时在文坛享有盛名的李邕和王翰的赏识。可是杜甫漫游齐赵与困居长安时,虽曾与当时的著名诗人李白、高适、王维、岑参、储光羲等人交游唱酬,然而在上述诸人的作品中,却找不到一句对杜诗的称扬之语。直到代宗宝应元年(762),杜甫五十一岁时,才有任华作《杂言寄杜拾遗》,对杜诗予以高度的赞扬:“杜拾遗,名甫第二才甚奇。……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杜二之所为。势攫虎豹,气腾蛟螭。沧海无风似鼓荡,华岳平地欲奔驰。曹刘俯仰惭大敌,沈谢逡巡称小儿。昔在帝城中,盛名君一个。诸人见所作,无不心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