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生活[德] 费希特/著 于君/译 第五辑 西风译丛
![极乐生活[德] 费希特/著 于君/译 第五辑 西风译丛](http://image.wangchao.net.cn/small/product/1236817478824.jpg)
分类: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世界哲学 ,
作者: (德)费希特(Fichte,J.G)著;于君译
出 版 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220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206821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人类不是注定要受苦的,相反地,在尘世的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只要他自己愿意,他都能分享和平,安宁与极乐,但这种极乐既不能借助外力,也不能借助这种外力的奇迹附加给它,而是它必须用它自己的双手自接受这种极乐。人类产生一切痛苦的根源是它分心于杂多的、可变的东西,而极乐生活唯一的,绝对的条件是用深切的爱与满足去把握大一或永恒。
内容简介
极乐生活是费希特最重要的宗教哲学著作,是理解他在柏林时期的知识学及其变化的主要文字依据。它发表于1806年4月,内容是同年在柏林所作的11次通俗演讲。费希特强调,生活的意义和目的就是去爱作为绝对存在的上帝,认为这是人们通往极乐生活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据此他划分了五种世界观或精神生活发展的五个阶段,分别讲述了本真生活与单纯的假象生活的区别:对于一种极乐生活,什么是不可或缺的,什么是仅仅在一些条件下才必要的:还涉及到本体论及存在论等内容。
作者简介
希特(1762~1814)德国哲学家。先后在耶拿大学、爱尔兰根大学、柏林大学任教授。尽管他是继康德之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但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近些年来,由于学者们注意到他对自我意识的深刻理解而重新认识到他的地位。费希特从主观性和意识出发,提出哲学的三个基本命题:自我设定自身;自我设定非我:自我和非我的统一。他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阐述了主体的能动作用,以及思维和存在、理论认识和实践活动相统一等思想。他的哲学思想中的辩证法因素,曾对黑格尔产生了一定影响。主要著作有《知识学基础》《知识学导言》《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等。
目录
译序
第一讲本真生活与假象生活
第二讲驳斥对通俗的形而上学教义的异议
第三讲思维的普通方式所遇到的难题,存在和在场的定义
第四讲存在原理:唯一神圣存在作为杂多在场或世界在意识中的示现
第五讲世界观可能的五大种类:感官、合法性、更高道德、宗教、科学
第六讲阐述有关《约翰福音》的信条——遵从我们的信条
第六讲附录基督教的历史与形而上学
第七讲人类愉悦世界和自我的五种方式——感官享乐、合法性和斯多葛主义
第八讲向着更高级别的道德前进的必经之路:自我的自由性及独立性、绝对命令
第九讲较高道德在感性世界的范围内创造的新世界:道德宗教意志
第十讲从真正宗教立场出发对整个对象所作的阐述——描述极乐生活
第十一讲论坦诚交流的障碍
书摘插图
第一讲本真生活与假象生活
我即将开始的演讲,曾经以“极乐生活之路”的题目预告过。从常识和习惯的角度看——如果不先从这种角度看,人们就不会对它提出修改——我们不能避免这样来表达我们的意思,尽管按照本真的观点,极乐生活这一表达本身含有言外之意,即,生活必然是极乐的,因为它就是极乐;另一方面,不幸生活的思维本身蕴涵着一种矛盾,死亡是不幸的。因此如果要严格表达我的意思的话,我本来应当将我准备要作的演讲命名为“生活之路或生活原理”,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这一概念,我本来应当将这些演讲也称为“极乐之路或极乐原理”。同时,并非所有看似活着的一切都是极乐的,这一论断的根据在于,这种不幸实际上也并非真正在生活,相反,在相当大程度上,它已经沦为死亡和虚无。
首先我认为,生活本身是极乐的,它不可能是另一番情景,因为生活是爱,生活的全部形式和动力形之于爱,来自于爱。对此,我曾发表过最深刻的知识命题之一。然而我认为,任何一个稍微真正关注此问题的人,都会立刻明白这一命题。爱把本身僵死的存在仿佛分割为双重的存在,把存在置于自己的沉思面前,并由此将它变成一个直观并认同自己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