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储层三维地质模型和剩余油分布预测

分类: 图书,自然科学,地球科学,地质学,
作者: 李存贵著
出 版 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6-1字数: 170000版次: 1页数: 101印刷时间: 2003/06/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214296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利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技术,最大限度应用计算机手段,综合研究和揭示了不同开发阶段低渗透储层油藏宏观、微观非均质性和机理,建立了低渗透储层油藏三维定量模型,并与油藏数值模拟相结合,揭示了剩余油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预测了剩余油的分布,提出了有效的低渗透储层油藏剩余挖潜措施。
本书可供油田开发工作者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第一章 文南油田石油地质概述
一、文南油田地层格架
二、文南油田油气藏类型及主要特征
三、文南油田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
第二章 文南油田低渗透储层沉积模式
一、文33断块低渗透储层沉积模式
二、文95断块低渗透储层沉积模式
第三章 文南油田构造格架
一、文33断块构造格架
二、文95断块构造格架
三、微构造与剩余油关系
第四章 文南油田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模型
一、 文南油田低渗透储层宏观非均质模型
二、 文南油田低渗透储层微观非均质模型
第五章 文南油田低渗透储层参数测井解释理论和方法
一、文南油田低渗透储层测井资料预处理和标准化
二、文南油田低渗透储层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三、文南油田低渗透储层测井处理和解释
四、文南油田低渗透储层测井成果和检验
第六章 文南油田低渗透储层三维地质模型
一、三维地质建模的原理和方法
二、三维地质模型建立的流程
三、文南油田三维地质模型
第七章 文南油田低渗透储层油藏数值模拟
一、文南油田低渗透储层油藏数值模拟的原理和方法
二、文南油田低渗透储层油藏数值模拟网络系统
三、文南油田低渗透储层油藏数值模拟模型
四、文南油田低渗透储层油藏数值模拟历史拟合
第八章 文南油田低渗透储层剩余油分布规律
一、文南油田低渗透储层层间剩余油分布规律
二、文南油田低渗透储层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
三、文南油田低渗透储层剩余油预测
第九章 文南油田低渗透储层剩余油挖潜措施
一、文南油田低渗透储层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文33断块剩余油挖潜措施
三、文95断块剩余油挖潜措施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文南油田石油地质概述
东濮凹陷属渤海湾裂谷盆地南缘临清坳陷的次级构造单元。呈北北东向延伸,北窄南宽,长约160km,宽70km,面积为5300km2。东侧以兰聊基底断裂为界与鲁西隆起上的菏泽凸起相邻;西侧以长垣基底断裂为界与内黄隆起相接;南隔兰考凸起与开封坳陷为邻;北以马陵断层与临清坳陷内的莘县凹陷相望。
东濮凹陷受渤海湾盆地同一区域构造背景和应力场控制,主要构造呈北北东向展开,兰聊断层和长垣断层控制了凹陷形成与演化,文东、文西断层决定着黄河北地区中央隆起带的形成,而黄河断层则影响着黄河南地区中央隆起带的发育。另外,北西或东西向断层,除组成凹陷南北端边界外,还把凹陷分割成隆起和洼陷。
构造形迹研究表明,上述断裂系统以张性断块活动和不均衡的断块翘倾作用作为凹陷构造运动的主要方式,使凹陷呈东西分带(东侧陡坡带、东部洼陷带、中央隆起带、西部洼陷带和西侧缓坡带)和南北分区(北区和南区)的构造格局。作为上述凹陷的二级构造带,明显控制着沉积体系的分布,决定着生储盖组合关系以及油气藏类型。
文南油田是东濮凹陷内的重要油田之一,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南部,自1983年以来,陆续投人开发了文33断块区、文95断块区等8个断块区共22个开发单元,主要含油层位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二下、沙三上和沙三中亚段。油藏埋藏深度在2210~3800m之间。动用含油面积47.3km2,动用石油地质储量6648×14t,标定可采储量1768×14t,标定采收率26.59%。其地层发育特征受区域地质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