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与适应:南京城郊失地农民生活考察

分类: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叶继红著
出 版 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版次: 1页数: 343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0178808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南京城郊失地农民日常生活所做的一项社会学研究。
失地农民的出现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普遍规律。城市的发展必然以农民失去土地为代价,从而造成大量的失地农民。农民失地正在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并将对社会发展和稳定产生不利影响,迫切需要加以认真研究和对待。
从文化适应的角度来研究农民失地后的生活是一个全新的尝试。社会文化人类学认为,人类群体在面对特定环境压力时会对自身的行为作相应的调整,以取得与环境的重新适应。对于失地农民来说,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也面临着物理适应(更新生产技术)、社会适应(建构社会网络)和观念适应(培育市民价值观)的问题。“技术”、“网络”和“价值观”构成了失地农民文化适应的最小单元。
总体上,南京城郊失地农民在征地后表现出了很强的可塑性和适应性,面对突变的社会生活环境,能够及时地转变观念和调整自我,主动参与市场化就业,积极构建和拓展社会关系网络,努力学习技术文化和培养市民意识,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
作者简介
叶继红,男,1969年生,汉族,安徽省长丰县人。先后毕业于福州大学和南开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04--2006年,在南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现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社会人类学、科学社会学。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青年基金“走出土地的农家绣女”,全国教育科学青年专项“科技道德、学术规范与高校德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生存与适应:南京城郊失地农民生活研究”,以及江苏省社科基金“城市新移民的文化适应研究”等课题。
主要学术成果有:“论白领犯罪的形成及其社会控制”(《社会科学战线》),“失地农民城市适应的困境与解决路径”(《中国软科学》),“从生产、生活和交往看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中州学刊》), “高校科研人员对网络学术论文认同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科技创新多元化模式的战略思考”(《中国科技论坛》),《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群言出版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叁等奖),《苏州镇湖刺绣产业集群研究》(古吴轩出版社)。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结 论
一、研究缘起
二、理论视角
三、分析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失地农民的形成与农民失地的影响
一、城市发展与失地农民的形成
二、开发区、大学城建设与失地农民的形成
三、土地管理不善与失地农民的形成
四、农民失地的影响
第三章 失地农民的拆迁安置与利益补偿
一、征地拆迁过程与失地农民的行动策略
二、征地补偿的类型和标准
三、征地拆迁与补偿安置中存在的问题
四、对征地拆迁与补偿安置存在问题的思考
第四章 失地农民的就业
一、农民非农就业的一般理论
二、失地农民的总体就业状况
三、失地农民就业的主要类型
四、失地农民的求职路径
五、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因素
第五章 失地农民的生活满意度
一、生活满意度的概念与测量
二、失地农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
三、失地农民的具体生活
四、征地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第六章 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
一、失地农民城市适应的主要表现
二、失地农民城市适应的特点
三、影响失地农民城市适应的因素
四、失地农民城市适应存在的问题
第七章 失地农民的认同
一、认同及其建构
二、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
三、失地农民的地位认同
四、失地农民的城市归属感
第八章提高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的策略
结语失地农民的生存逻辑与适应模式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缘起
农民问题是中国最大多数人的问题。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一方面,农民主动从土地上走出来,进城打工,形成了滚滚的民工潮;另一方面,农地征用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他们被迫离开所依附的土地向城市转移。对于这两类农民群体,学术界给予了及时和充分的关注,特别是对于失地农民问题,近几年来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所谓失地农民,是指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基于城市扩张和小城镇建设需要而征用农村集体土地所造成的无地或少地的农村人口。目前,失地农民的数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增大,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3394.6万亩,以全国人均耕地水平和现阶段每征用1亩耕地大约造成1.5个农民失去土地计算,产生近5000万的失地农民。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从2001~2010年,全国还要安排非农建设占用耕地1850万亩,将会再产生2775万失地农民。有研究显示,估计到2030年我国失地农民群体将达到1.1亿人,其中将有5000万以上的农民处于既失地又失业的状态,而从动态来看,这一数字有可能达到8000万人,这是我国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