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市化与社会关系网络

分类: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张云武著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版次: 1页数: 241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970470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这本书实证性地考察了在现代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产业化、城市化对城市居民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
本书的特征及意义有以下两点:第一,在美国和日本有关产业化、城市化与社会关系网络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实证性研究但是在中国,产业化、城市化对居民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是否与美日社会相同?本书实证性地回答了这一问题。第二,在中国城市化分为两种类型,即由社会政策主导的计划性城市化和与美日社会相同的自发性城市化。本书选择了城市化类型不同的两个城市地区——大庆市和上海浦东新区利用调查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
本书的独创性尤其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根据一个家庭保存的不同辈份家庭成员的结婚礼财,考察了不同辈份的社会流动与社会关系网络的关联性。第二,把导致自发性社会流动的业绩达成意识分为职业地位达成意识和经济地位达成意识并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日本山口大学东亚研究科科长 小谷典子(三浦典子)
内容简介
《中国的城市化与社会关系网络——以大庆市和上海浦东新区为例》受美国学者沃斯的城市性理论、索罗金的社会流动效果论以及费舍尔的亚文化理论的启发,以城市化背景、城市化类型以及社会结构完全不同的大庆市和浦东新区为例,从人口规模和社会流动的视角,考察了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城市化对居民关系网络的影响,并得出影响居民关系网络的要素是城市社会存在的归属性社会群体;社会政策对于关系网络的影响效果大于城市化本身,在这样的社会中,人口城市化不能引起生活的城市化。
作者简介
张云武,男,1963年2月出生于河北省海兴县,1983~1987年在黑龙江大学日语系学习,1987~1998年在黑龙江大庆职业学院工作,1998~2005年在日本留学并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为厦门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已发表论文近10篇,其中代表性论文有《从结婚礼财看当代居民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当代城乡居民的生活结构》,分别刊登在日本的《东亚研究》和《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
目录
绪论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节研究目的
第二节研究意义
第一章城市社会学领域社会关系网络的研究
第一节以美国、日本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研究
第二节中国城市社会学界社会关系网络的研究
第二章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第一节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第二节黑龙江省大庆市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第三节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第四节大庆市和浦东新区城市化的异同
第三章大庆的城市化和社会关系网络
第一节调查与调查结果的概要
第二节结婚礼账上的社会关系网络
第三节社会流动与社会关系网络
第四节同一家庭内不同家庭成员的社会关系网络
第五节大庆居民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形成
第六节大庆居民的生活结构
第四章浦东新区的城市化和社会关系网络
第一节调查与调查结果的概要
第二节浦东新区的社会关系网络
第三节社会流动和社会关系网络
第四节浦东新区流入者社会关系网络的形成和业绩意识
第五节浦东新区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形成机制
第五章总结——中国的城市化和社会关系网络
第一节调查结果的总结
第二节与先行研究的比较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结论
第二节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有关大庆居民的社会关系网络的社会调查
附录2有关浦东新区城市化和社会关系网络的社会调查
书摘插图
第一章城市社会学领域社会关系网络的研究
城市社会学自20世纪初由于美国芝加哥学派的诞生而被社会学界认知以来,社会关系网络作为分析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城市社会结构最具操作性的分析工具,一直被城市社会学家所研究。很多学者根据各自的问题意识,利用各种调查方法,从各种角度对由工业化、城市化引起的居民社会关系网络的变迁进行了考察。可以说,这些考察都是或多或少地受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关系理论的影响而展开的。
本章以美国、日本的城市社会学家的调查研究为中心,整理城市社会学界有关社会关系网络的研究。在第一节,阐述芝加哥学派社会关系理论之后,按照研究目的不同,梳理、概括受其影响而展开的城市化与社会关系网络的研究,并指出这些研究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另外,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源,1970年以后被各国社会学家所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受诸如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假设(Granovetter,1973)、林楠的社会资源理论(Lin,1990)、博特的结构洞理论(Burt,1992,2001)以及科尔曼和布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Coleman,1990;Bourdieu,1986)等新经济社会学家的关系网络理论的启发而展开的。因此在第一节的最后,主要整理一下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
在第二节,概括一下中国学者所做的有关社会关系网络的研究,并指出他们的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考察当代中国社会关系网络时所需要的研究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