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心对映论”争鸣与研究

分类: 图书,艺术,音乐,理论/欣赏,
作者: 韩锺恩,李槐子主编
出 版 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 380000版次: 1页数: 473印刷时间: 2008/12/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692394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作为旁观者,也作为当事人,当作者看到青年一代逐渐进入学界发出新声的时候,益发感到有必要把这段历史以及今人对它的再度认识收拾整理一下,以文献的方式加以编织,应该说,这里呈现给大家的是一批基本的、相对完整的文件,其中包括:历史文献,专题笔会提交论文(包括若干篇由形式与内容关系争鸣引发的新争论,当然,严格意义上说,音心关系与形式内容关系密切相关,在当年几乎同一时段展开争论,本身就像一对孪生子)以及现场讨论记录,等等。对此,似乎可以说,这就是本文集给出的一个依然在持续滚动的历史。
对音乐美学学科建设和音乐美学学会发展而言,如今在一定意义上,这个历史的接续已经到了新一代的学人那里,即便对未来只能通过这样一种文献方式来面对这个历史的新人来说,它就是真实,因为它至今还那么动人!
目录
李槐子:序言
谢玉杰:“音心对映论争鸣专题笔会”开幕式致辞一
韩锺恩:“音心对映论争鸣专题笔会”开幕式致辞二
历史文献
李曙明:音心对映论——《乐记》“和律论”音乐美学初探
牛龙菲:“音心对映论”评析
蔡仲德:《音心对映论》质疑
李曙明:再论“音心对映”——兼析牛龙菲君的“乐心对映”
李曙明:《老子》与《声无哀乐论》音乐观新探
李曙明:漫议李斯特的音乐理论
李曙明:中国古代音乐观念的异国现代知音
蔡仲德:从“音声相和”说起——再论《老子》音乐美学思想兼与李曙明君商榷
李曙明:嵇康的“和声”观念
蔡仲德:“躁静者,声之功也”——再论“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意义兼与李曙明君商榷
蔡仲德:“和律论”质疑——兼论《乐记》
修海林:谈“音心对映论”之争
梁厚意:浅释“比音而乐之’’的“音”与“乐”——《乐记》存疑探讨之一
李曙明:中西音乐比较研究
李曙明:东西方音乐美学之比较研究——兼答蒋一民与蔡仲德等诸君
蔡忡德:“和律论”再质疑——兼评李曙明君之东西方音乐美学比较研究及其方法
李曙明:“和律论”再研究——《“和律论”再质疑》读后
……
专题笔会提交论文
韩锺恩:后记
书摘插图
历史文献
音心对映论
——《乐记》“和律论”音乐美学初探
自律•他律•和律
近代西方音乐美学界发生了一场源于古代、延续至今、波及整个国际乐坛的自律论(形式美学)与他律论(情感美学)之间的激烈论战。
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百多年中,两论鸣辩之烽烟此起彼伏,其理论的信奉者源源不断。互相均为对方不可战胜的劲敌。音乐艺术的奥秘在双方的美学理智之间勾勒了一幅庄严的历史漫画。
自律论者力图就乐音运动本身探索音乐艺术的本质。提出“音乐(实指‘音响’)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的论断。这基本上是一种否定音乐艺术的精神性社会内容的冷漠的“唯音主义”理论。
他律论者把乐音运动本身误认为是“感情的火焰”。主张“情感在音乐(实指‘音响’)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既不凭借‘比喻’的外壳,也不依靠情节和思想的媒介”。这基本上是一种混淆审美主客体之区别,排斥思想和理性的热烈的“唯情主义”理论。
从辩证唯物论者的立场观察,自、他二律论者共同犯下了一个大错误:他们都没有自觉而明确地把音乐艺术当作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进行考查、研究。因此也就不可能将音乐艺术看成是物质(乐音运动)与精神(心灵运动)的动态对映系统。自、他律论者的理论前提也即他们的音乐概念,实际上都仅仅指客体化的乐音运动本身。而乐音运动只不过是音乐艺术整体构成的一部分物质性的形式要素而已。
共同的错误理论前提使自律论者在“形式逻辑”上占了些“便宜”。所以自律论美学的英勇旗手汉斯力克居然能与一批十九世纪的音乐大师抗衡而名声大振,当代仍不乏其信徒。然而他却不敢也不能将“乐音即一切”的“逻辑”贯彻到底,一条属于精神范畴的“幻想力”的尾巴忽隐忽现,力不胜任地“平衡”着自己失调的理论躯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