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作曲教程

分类: 图书,艺术,舞台艺术 戏曲,
作者: 连波著
出 版 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版次: 1页数: 475印刷时间: 2008/10/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692391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中国戏曲几百年来通过表演艺术家(演员和乐师们)的不断努力,在创腔和伴奏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从20世纪40年代起,有不少专业作曲家投入这一工作,他(她)们将西洋作曲技法带入戏曲音乐创作之中,使戏曲音乐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们所取得的璀璨成绩,在近代戏曲史上掀开了新的篇章;他们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这本《戏曲作曲教程》是在20多年前我编著的《戏曲作曲》基础上发展而成。《戏曲作曲》原是上海音乐学院戏曲作曲专业的教材,1983年编成,1989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1999年荣获上海音乐学院第四届科研(教材)成果一等奖。近年来,上海音乐学院又开设了戏曲作曲专业课.仍将这本书作为专业课教材。但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重读这本教材,感到不满足了,于是必须作一次大的修改,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重新出版。
这次修改,在保留原有框架基础上加以充实,加强实例分析,对实用性的作曲技法进行较为详细的剖析,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点带面地逐步深入。
为了突出重点,将有些重要内容另立章节,即在原有十章基础上加以扩展,如第三章“京剧的〔皮黄腔〕”、第四章“流派唱腔”第九章“为古诗词谱曲”,就是扩展的成果;另外,新增加了第一章“综合艺术概述”和第十五章“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前者概述戏曲音乐与综合艺术的关系:后者以中西戏剧音乐的对比来阐明各自的特点,以便相互吸收,取长补短。由于作了适当扩充,能使许多具有实用价值的作曲技法阐释得更加透彻;同时为了运用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在重点纲目下精选若干实例,通过视谱、聆听、讲解三位一体,互为印证,形象地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教学氛围中吸取养料,学以致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综合艺术概述
第一节戏曲简史
第二节戏曲剧种
第三节戏曲文学
第四节戏曲音乐
第五节戏曲美术
第二章板腔体唱腔的结构与旋法
第一节基本腔格
一、单对仗型
二、复对仗型
三、起承转合
第二节变化腔格
一、扩腔与缩腔
(一)加腔扩展
(二)减腔紧缩
二、句格增减
(一)句格增多
(二)句格减少
(三)长短句格
第三节板式变化
一、板式的衍化
二、不同板式的转接
三、同一板式的不同变化
四、相同板式变换调性
第四节旋法对比
第三章京剧的〔皮黄腔〕
第一节〔西皮〕与〔二黄〕的区分
第二节〔西皮〕、〔二黄〕的一般特点及应用情况
第三节〔皮黄腔〕的板腔变化
一、〔原板〕
二、〔慢板〕
三、〔快三眼〕、〔中三眼〕
四、〔二六〕、〔流水〕、〔快板〕
五、〔散板〕、〔摇板〕、〔垛板〕
六、独立腔句:“导板”和“回龙”
七、创新板式:〔宽板〕、〔排板〕、〔吟板〕、〔滚板〕、〔一板二眼〕等
第四章流派唱腔
第一节流派唱腔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流派唱腔的四个要素
第三节三个阶段
第四节巧用流派唱腔
第五节特征腔
第六节同词异腔
第七节京剧流派唱腔赏析
一、京剧流派唱腔发展的几个时期
二、老生
三、旦角
四、花脸
五、其他行当
第五章腔词配合
第一节四声的辨别与处理
一、方言划分
二、字调归类
三、字调与行腔
(一)改腔就字
(二)改字就腔
四、四声处理
(一)平、上、去声的处理
(二)入声的处理
(三)字组的处理
第二节几种方法
第三节字音“变调”
……
第六章宫调转换
第七章吟诵性唱腔的节奏处理
第八章曲牌体唱腔的组合与创腔
第九章为古诗词谱曲
第十章男女声对唱和重唱
第十一章配乐写作
第十二章音乐布局
第十三章多声部音乐写作
第十四章乐队的编制与配器
第十五章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opera)
附:工作程序
结语
书摘插图
第一章综合艺术概述
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有机地综合了文学、表演、音乐、美术等各具个性的多种艺术,共同来表现戏剧主题思想、戏剧矛盾冲突以及塑造各种人物形象。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它以高度概括、夸张、美化的艺术手段,用写意为主、写实为辅,载歌载舞的表演方式,形象生动、爱憎分明地来展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戏曲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国的人文精神和艺术特征,深层地体现了人们的心理活动、生活方式和情操理想。
戏曲音乐,是戏曲的灵魂。戏曲音乐与各个艺术组成部分有着密切的关系,戏曲作曲家务必对其他部分要有所认识和理解,才能统一协调地工作。为此,先将综合艺术分别加以概述。
第一节戏曲简史
中国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经过汉、唐时期逐渐发展成带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表演后,到宋、金(即12世纪)戏曲才算初步形成。
北宋时出现了“杂剧”。初期的“杂剧”,演出内容和形式没有严格规范;到了南宋,则在演出程序、内容形式、人物角色方面有了一定规范。比如先演一段寻常熟事,再演较复杂的故事情节,就称为“正杂剧”。“杂剧”大多采用滑稽形式表演。“杂剧”所用的音乐是很丰富的,它吸收了唐代的部分歌舞大曲及当时的曲艺音乐,经过融化成为戏剧化的音乐。
元代初期,由于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以及都市经济的畸形发展,为“杂剧”的创作和演出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有利的条件。不少有正义感和富有才华的文人,如关汉卿、王实甫等剧作家,为了抗议蒙古族统治者的歧视和迫害,便投身于“杂剧”的剧本创作,使“杂剧”的艺术——剧本结构、演出形式、音乐创作手法等都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
元“杂剧”的剧本结构通常由四折(四场)组成一剧,有时也可增加与现在序幕相仿的楔子。演出形式由歌唱(曲)、宾白及动作并细分角色行当组成一个整体。但歌唱部分只由主要角色来担任,其他角色只能担任一些宾白和动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