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分类: 图书,经济,各部门经济 ,农业经济,
作者: 谢花林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 215000版次: 1页数: 147印刷时间: 2008/1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铜版纸I S B N : 978780209800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处在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原高寒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在空间上它从东北向西南延伸,在环境上它从东南向西北更替,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地带界面作用的生态特征,所以,它是我国陆地环境最敏感、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它既不同于西部牧区,也不同于东部农区,在地理、气候、农林牧产业结构、生态、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特殊地位,因此,也被称为经济发展的第二条黄金带、农林牧系统最佳耦合带、国家生态安全带等。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如“滥垦、滥牧、滥伐”现象),使得农牧交错带草地退化严重,生产力急剧下降,进而导致沙尘暴频发,水土流失严重及荒漠化面积扩大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当地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进行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格局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探索农牧交错带典型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模式,对于地处这一生态脆弱带的相同类型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简介
谢花林,1979年8月出生,江西莲花人,博士,现为江西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3年6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06年6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1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景观生态学和GIs建模。作为第一主持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约束性CA的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情景模拟研究”(4080110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生态用地和耕地保护约束下的区域土地经济活动承载力评估方法研究”(2008043054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快速城镇化地区土地经济承载力测度和预警实证研究”,省级课题2项。在《生态学报》、《地理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相关研究进展
1.2.1 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1.2.2 优化生态一生产范式研究进展
1.2.3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研究进展
1.2.4 小结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土地利用格局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生态经济背景分析
1.4.2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及其生态风险分析
1.4.3 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的构建
1.4.4 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1.4.5 优化生态一生产范式说明
1.5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自然概况
2.2.1 地质地貌
2.2.2 气候概况
2.2.3 植被概况
2.2.4 水文概况
2.2.5 土壤概况
2.3 社会经济概况
2.3.1 经济发展水平概况
2.3.2 交通概况
2.3.3 农业企业概况
2.4 主要的生态问题
2.5 研究区生态环境研究现状
2.6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章 土地利用格局和产业结构优化的生态经济背景分析
3.1 自然环境特征分析
3.1.1 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3.1.2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3.1.3 水资源供需状况分析
3.2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3.2.1 研究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结论
3.3 社会经济特征分析
3.3.1 社会经济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3.3.2 社会经济空间差异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章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及其生态风险分析
4.1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多尺度空间自相关分析
4.1.1 引言
4.1.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4.1.3 结果分析
4.1.4 结论与讨论
4.2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驱动力分析
4.2.1 引言
4.2.2 数据获取和研究方法
4.2.3 结果分析
4.2.4 结论与讨论
4.3基于景观结构和空间统计学的区域生态风险分析
4.3.1研究方法
4.3.2结果与分析
4.3.3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章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的构建
5.1土地利用格局的生态安全评价
……
第6章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第7章优化生态——生产范式说明
第8章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书摘插图
第3章土地利用格局和产业结构优化的生态经济背景分析
3.1自然环境特征分析
3.1.1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1-3]。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是目前人类所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之一[1,4]。有关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对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人类迁移及文明的兴起与覆灭和粮食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5-7]。
3.1.1.1气候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1)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国家标准气象站——内蒙古翁牛特旗气象站的逐月气象数据,该气象站位于北纬42°57°,东经119°02°。其中,降雨量、气温和平均风速是1961--2003年连续43年的逐月气象数据,蒸发量是1981--2003年连续23年的逐月气象数据。
(2)气候要素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翁牛特旗43年均气温为6.3℃。自1961年以来翁牛特旗年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尤其是自1988年以来翁牛特旗的年均气温就一直高于多年平均值(图3—1)。1961--2003年的连续43年中,最高年均气温达到8.4°C(2002年),比多年平均气温高2.1℃。最低年均气温仅为4.3℃(1968年),比多年平均气温低2℃。43年间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间相差4.1℃。
翁牛特旗43年降水量为363.6 mm。从图3—2可以看出,翁牛特旗43年的年降水量从整体上呈周期性变化,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年降水量的变异系数为24%,最大年降水量为589.7 mm(1991年),为43年平均降水量的1.62倍,是最少年降水量226.1 mm(2000年)的2.6倍。43年间最高年降水量与最低降水量之间相差363.6 1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