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新视域

分类: 图书,艺术,艺术理论,
作者: 刘伟冬主编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 1240000版次: 1页数: 772印刷时间: 2008/10/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6411400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90多篇当代艺术学研究的优秀论文,内容涉及艺术史、艺术原理、艺术批评、艺术美学、艺术教育等多个方面,包含了美术学、音乐学、设计艺术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戏剧学等艺术各门类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者以全新的学术视野对艺术学作为一门科学的价值、目的及其独特的理论、方法和实践作出论述,既有深邃的思想、严密的理论,又有逻辑的论证和精湛的研究范例。其作者包括林树中、黄悖、伍国栋、居其宏等一批著名的新老艺术学家。本书既可以作为接近艺术学前沿问题的捷径,又是艺术史、艺术学理论、方法和一些具体的艺术研究的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可供广大的艺术研究者和高等院校师生参阅。
目录
艺术史
美术学
黄悖 赵孟頫书法研究二题
林树中 再谈南朝墓《七贤与荣启期》砖印壁画
阮荣春 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定位及画风趋向
冯健亲 天若有情天亦老——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历史贡献述评
刘伟冬 另一种空间
徐利明 王羲之《兰亭序帖》书法面目考辨
顾平 “画院”沿革之考证
孔六庆 “黄徐体异”探微
费泳 论“褒衣博带”佛衣
耿 剑 犍陀罗佛传浮雕与克孜尔佛传壁画部分图像比较
薛龙春 清初书法家郑簠的访碑活动
金丹 经学与阮元书学思想的渊源
陈世强 百艺穷通话语千秋——陈独秀与中国晚近美术的现代转型
周睿 钩深致远,返本开新——清代前碑派碑学理论的建构
费泳 栖霞佛教造像及传播路径探究
音乐学
伍国栋 一个“流域”两个“中心”——“江南丝竹”的渊源与形成
居其宏 当代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实
刘承华 古琴神秘性探源
张翠兰 《清稗类钞》洋琴史料考源
钱建明 一种“混血文化”的历史见证——塞舌尔群岛的克里奥尔音乐
钱慧 汉魏佛教梵呗音乐本土化探究
设计艺术学
李立新 中国造物史运行的动力结构
袁熙砀 由红到绿的英国现代手工艺运动
夏燕靖 陈之佛创办“尚美图案馆”史料解读
李立新 论中国古代四轮车及相关问题
戏剧学
钱志中 清代的戏班管理
艺术原理
美术学
奚传绩 美术,另一种语言——对“美术”的再认识
邢莉 美术概念的形成——论西方“艺术”概念的发展和演变
黄厚明阮荣春 美术考古学的学术定位和学科建设
刘晔 中国传统诗画交融的理论轨迹
音乐学
伍国栋 民族音乐学理论的实践层面
邹建平 兴德米特《Eb调弦乐四重奏》中赋格曲的调性布局
杨易禾 音乐表演艺术中的文本与型号
田耀农 以陕北鼓乐为实例的中国传统器乐套曲板式研究
王建元 合唱音乐作品中的多声部织体运用
庄元 音乐学视野中的当代音乐传播研究
乔惟进 和弦连接规律再探
于汉 二胡行弓力源之六大要素
庄曜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作曲技术理论研究方法概述
王建民 源于民间 根系传统——《第二二胡狂想曲》创作札记
设计艺术学
谢燕淞 图形设计的张力
胡国瑞 关于“图形文化”
张连生 色彩观念对绘画的影响
艺术学
方仪 关于二级学科艺术学研究畛域与课程结构之探讨
广播电视艺术学
许永 阶层分化与媒介责任
艺术批评
美术学
黄悖 当代中国书坛格局的形成与由来——20世纪末的思考
周积寅 中国古代“写真”说与当代中国画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李小山 中国前卫艺术现状
丁涛 点评20世纪上半叶“中西绘画比较研究”
顾丞峰 艺术公共性与公共性的误区
陈世宁 西方经典写实油画的启示
周京新 感觉语言
沈行工 海粟油画的中国气派
尚可 沉迷于哲思中的独特建构——论中国画传统品评标准的理论渊源
张曼华 石涛绘画思想中的去俗论
郑春泉 图像与文本的隐喻——宋元画格之比较
音乐学
居其宏 历史的批评批评的历史——“当代音乐研究’’学科构想之我见
苏青 当代器乐作品中的传统因素
班丽霞 跨越时空的感悟
——艾夫斯《波士顿广场的圣一高登斯纪念碑》中的传统因素
秦效原铃凯 马林巴琴4种四槌演奏法之比较
屠艳 亚纳切克的歌剧《耶奴发》音乐分析
肖武雄 德彪西《牧神午后》形象、主题分析
……
艺术美学
艺术教育
书摘插图
艺术史
美术学
赵孟頫书法研究二题
在关于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研究中.尚有未及深入的课题和领域。笔者就近期在研究赵孟頫书法的若干发现中,得此二题,就教于各位专家。
赵孟頫小楷与东晋杨羲《黄素黄庭内景经》
赵孟頫小楷在33岁时曾用功于锺繇,在《哀鲜于伯几》诗中称:“我时学锺法,写君先墓石。”今存其为鲜于枢书先君墓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赵出仕后的第五年秋,在京为故友石岩书小楷《过秦论》卷,当年十二月,石岩返杭,请鲜于枢题跋,鲜于枢云:“子昂篆、隶、正、行,俱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鲜于枢的题跋中,并未提到子昂被他称为诸书中第一的小楷来路。此后,至元贞二年(1296年),李衍跋此卷时,才指出“子昂之书全法右军,为得正传不流入异端者也”。此外我们知道赵孟頫尝自言:“余临《王献之洛神赋》凡数百本,间有得意处亦自宝之。”可见其下力致深。关于赵孟頫为何能如此用功于《洛神赋》,虞集后来曾提示其秘。虞集跋赵孟大德三年十二月所书《洛神赋》卷,称:“延祜中集从承旨在集贤翰林,尝出此赋真迹九行见示,上有阜陵题字甚谨。又四行别得之,云是贾相似道购诸北方者。计其岁月应是后此书十馀年乃得之耳。”由此可知,《大令十三行》曾延津终合于赵孟頫.由于真迹即收藏在手边,故可经常观摩临习。
大德二年(1298年)元成宗曾召病休江南的赵孟頫赴大都写金字大藏经,此前他与夫人管道异己一起皈依佛门,拜中峰明本为师,多以写经为佛事。成宗召赵孟頫写经,成为当时轰动杭州文化圈的大事,消息传开,尚未赴京的赵孟颊,门庭若市。“小者士庶携卷轴,大者王侯掷缣帛。门前踏断铁门限,若向王孙觅真迹。”时赵孟頫出于当时南产儒士所采用以文艺致身的出世原则,毅然赴京,并向成宗举荐二十多位南产书家同往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