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盐古道——文化线路视野中的聚落与建筑

分类: 图书,历史,地方史志,
作者: 赵逵 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版次: 1页数: 25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411374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从“文化线路”视角审视“川盐古道”,研究了该区域聚落与建筑在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产生、发展和嬗变过程。书中深入研究了“川盐古道”的形成历史及区域分布,从中发现当时当地盐民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之关系;通过对聚落的研究,发现了因“运盐而兴”及因“产盐而兴”的两种聚落类型,并深入探讨了其空间形态的异同;通过对民居及盐业会馆的研究,发现了文化传播与地域气候、自然资源等相互影响的关系;通过对“川盐古道”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理解了更多的古镇文化的内涵。
本书对探究聚落及建筑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对川盐古道的聚落和民居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理性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可供建筑历史与遗产保护、建筑设计、城市建设研究和管理人员阅读,亦可供旅游专业及爱好者和其他相关专业参阅。
目录
一、绪论
1.1 研究源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动态及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
二、“文化线路”视野下的“川盐古道”
2.1 文化线路概念
2.2 川盐古道作为文化线路的判别特征
2.3 川盐古道作为文化线路的保护内容
2.4 川盐古道的旅游价值
2.5 本章小结
三、川盐古道的分布线路及沿线古镇村落
3.1 川盐的运销
3.2 川盐古道的主要分布线路
3.3 川盐古道上古镇一览表
3.4 本章小结
四、川盐古道上传统聚落的形态特征分析
4.1 古代城镇与四川盐业的关系
4.2 盐业古镇的形成原因
4.3 盐道古镇的分类
4.4 盐道古镇的分布、选址和布局
4.5 古镇的保存现状
4.6 本章小结
五、川盐古道上传统民居的形态特征分析
5.1 封火墙
5.2 大匆b檐
5.3 天井
5.4 盐业移民文化与建造技术传承
5.5 本章小结
六、川盐古道上独特的建筑现象——盐业会馆
6.1 盐业会馆的兴起
6.2 盐业会馆分类
6.3 盐业会馆建筑的空间与造型
6.4 盐业会馆建造技术的传承
6.5 本章小结
七、结 语
致 谢
书摘插图
二、“文化线路”视野下的“川盐古道”
2.1 文化线路概念
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作为一种新的遗产保护形式,越来越受到国际遗产保护组织的关注。1994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文化线路世界遗产专家会议,首次明确提出“文化线路”的遗产保护概念,把保护范围由单体到街区,由街区到城镇,进而扩展到整个遗产区域乃至文化遗产线路的大范围。
继马德里会议之后,1998年,世界遗产委员会(ICOMOS)在西班牙特内里弗(Tenerife)召开会议,成立了国际古迹理事会文化线路科技委员会CIIC(The COMOS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Cultur-alRoutes),标志着文化线路保护开始步人正轨。
2003年3月1 7 13至22日,ICOMOS又在巴黎总部召开会议,专门在其《行动指南》的修订中加入文化线路保护的内容,把文化线路定义为:文化线路“是一种陆地道路、水道或者混合类型的通道,其形态特征、的定型和形成基于它自身具体的和历史的动态发展和功能演变;它代表了人们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一定时间内国家和地区内部或国家和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地得到体现”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