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社会交往

分类: 图书,自我实现/励志,人际沟通,
作者: 童星著
出 版 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10-1字数: 280000版次: 1页数: 365印刷时间: 2002-10-01开本: 大32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2106053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对人类的日常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原有的社会结构、社会行动方式以及社会分层在网络的冲击下都发生了变化。随着网络的逐步推广和普及,网络社会交往将呈现出向日常社会交往回归的趋势,逐步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管网络生活有多么丰富多彩,也不论网民之间的交往信任程度有多么高,网络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就是同人类的日常生活之间的不可分割。由于网民同日常生活不可分离,网民的行动不可能一直脱离现实生活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驰骋,其中的多数必将转到现实社会生活中来。
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一套介绍网络社会的丛书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它不仅选择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而更为重要的是,它选择了一个特殊的出版时机。众所周知,关于网络经济,我们今天面临着对它重新评估的问题。因为仅仅就在昨天,不少网站还在以最显跟的方式和最诱人的语调问:“今天你上网了吗?”它们把上网比作每日三餐,似乎一天不上就“饿”得慌。而今天,媒体们在它们最显著的位置以最醒目的标题对不同的网站问:“今天你破产了吗?”似乎网络经济已经走向了末日。媒体的这种态度无可厚非,因为它本来就是直接围绕社会生活现象的波动而起伏的。但是,这对于我们认识网络社会以及它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甚至百姓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并没有提供太多的东西,甚至还造成了一些障碍。
网络社会可能离我们的生活确实还比较远,因为中国尚处在不发达国家的位置,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忽视对它的认识。中国目前拥有世界上最为发达的三大基础通信网络之一和最为发达的有线电视网络,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无线通信用户和全球最大的市场潜力。在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的信息与通讯基础设施发展迅速,相关产业和经济运行方式日新月异,与世界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这一切,必将使中国融入全球网络社会的进展大大加速,从而快步走进网络时代。正因此,我国政府也一直重视这个方面的问题,专家学者们的研究也亦步亦趋地紧跟世界潮流。
可以说,能否在未来全球网络社会中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繁荣的标志,而这一点取决于我们今天的认识和选择。网络经济的当前挫折不应该成为人类沮丧的理由,而正好是人们反思过去操作失误和从根本上理解网络社会的一个良好契机。因为,这种挫折在最直接意义上也是人们认识欠缺和选择失误的后果。例如,早就有西方学者对充斥媒体的“信息崇拜”作过评论。他们强调:不负责任的未来学是一个庸俗的社会科学、星期日副刊通俗文学和预言的笨拙的混血儿。其特点是轻松愉快地描述未来世界,并把这种广告宣传抬高到学术研究的水平;“通篇充斥着迎合时好的言语、荒唐可笑的陈词滥调和骇人听闻的大惊小怪,华而不实和诱人预言比比皆是。”当然,我们现在的问题不是简单地采取某种批判的立场,而是需要保持足够的清醒。只有这样,在新的一波网络高潮来临之际,我们才能够从容应对。应该说,这便是这套丛书立意高明的地方。
网络社会是一个大的课题,它也需要不同的人来关心。这套丛书各个论著所讨论的问题可能并不全面,它也不可能适合所有人的口味,但是我们相信,它将进一步促进人们对网络社会的思考。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之际,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从不同的思考中汲取有益于自己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整个社会健康成长作出自己的贡献。
目录
导论
一网络技术、网络社会与网民概述
二网络社会是现实的社会
三网络社会是全新的社会存在方式
四网络社会:社会学研究的新对象
第一章网络社会交往
一网络社会交往的形成
二网络社会交往的动因
三网络社会交往的方式
四网络社会交往的类型
五网络社会交往的特征
六网络社会交往的过程与发展趋势
第二章网络情感性交往
一网络情感交往的方式
二网络情感交往的内容
四电子商务的“瓶颈”之二:物流配送
五电子商务的“瓶颈”之三:网络安全
六电子商务的新宠——网络广告
第四章网络公众信息交往
一网络政府
二网络新闻
三网络教育
四网络调查
第五章网络社会交往的主体分析
一网络交往主体的构成状况
二网络交往主体的基本特征
三网络交往主体的行动特征
四网络交往主体的心理特征
五网络交往主体的心理状态
第六章网络社会交往同日常社会交往的比较
一交往基础的比较
二交往方式的比较
三交往范围的比较
第七章网络社会交往的理论探索
一网络社会交往中的社会化和社会角色
二网络社会交往中的群体和社会
三网络社会交往中的信任和冲突
四网络社会交往中的规范与控制
第八章网络社会交往的解释模型
一网络社会交往的前提——人性假设
二网络社会交往的过程——开放与吸引
三网络社会交往的结构——“散点式互联”
四网络社会交往的规则——自主参与和“后把关人”时代
五网络社会交往的结果——中断、延续与转化
第九章 网络社会交往对日常社会交往的冲击
一两种社会交往的并存与互渗
二网络社会交往影响公众舆论
三网络社会交往造成新的社会分化
四网民个性影响日常社会交往
五网络社会交往失范影响日常社会交往
结束语
后记
书摘插图
导论
一 网络技术、网络社会与网民概述
1969年底,在美国国防部的赞助下,加州大学、犹他大学和斯坦福研究院的四台电脑按照分组交换的原理连成一个网
络。这就是阿帕网(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Network)——“先进研究计划局网络”。那时候,创建全球第一个网络的科学家们也许并没有想到今天的国际互联网,更不会想到自己这一极富原创性的成果将改变整个世界。
“互联网展现了有史以来最快速的沟通媒介穿透率:在美国,收音机广播花了30年才涵盖6000万人;电视在15年内达到了这种传散水准;全球信息网发展之后,互联网只花了3年就达到了。世界其余部分落于北美和发达国家之后,但是在各大洲的主要都会中心,互联网的接触机会和使用都急起直追。” 到2人拥有1台电脑,上网人数已达1.37亿。
网络技术
互联网之所以发展到今天,离不开正确的设计思路和组织框架,离不开一系列技术的进步,更离不开它容忍和鼓励了各式各样的创新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