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与族群

分类: 图书,艺术,舞台艺术 戏曲,
作者: 黄泽桂著
出 版 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7-5-1字数: 169000版次: 1页数: 211印刷时间: 1997/08/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2104087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对黔西北偏远县赫章的民间舞蹈及其与族群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与研究。作者采用“舞蹈生存学”架构,把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的表述系列来予以确认,从而提供了对于舞蹈行为寓意、象征、功能等的多元解读,展示出族群生活与舞蹈的种种联系特征。通过这样的框架及研究实践,对民族地区的舞蹈文化研究进行了一次新的开拓性的尝试。
目录
绪论族群舞蹈概述
第一节崇拜祖先的舞蹈
第二节亲属关系的舞蹈
第三节家支世系的舞蹈
第四节叙事的舞蹈
第五节风格各异的舞蹈
第一章赫章县人文生境和族群生活概况
第一节赫章县人文生境概况
第二节赫章县苗族族群生活概况
第三节赫章县彝族族群生活概况
第二章大花苗族舞蹈
第一节够嘎底嘎且与民族大迁徙(大迁徙舞)
第二节哩鸠忝与婚姻礼仪(敬酒舞)
第三节 自南阿撵纪与族群祭祀(祭祀舞)
第三章小花苗族舞蹈
第一节哽阿施与选女婿(情谊舞)
第二节嘎机簸的基本功能(花场舞)
第三节哽嘎机嗒与丧祭叙事(丧葬舞)
第四节嘎几夺咖与芦笙舞形式特征(迁徙舞)
第四章赫章彝族舞蹈
第一节阿媚恳与彝礼伦理(酒礼舞)
第二节肯合贝与彝族宇宙人文观(铃铛舞)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苗族反排木鼓舞生态调查研究
附录二 苗族丧葬木鼓芦笙舞的叙事方式
附录三 从贵州《钱杆舞》的变异看环境对舞蹈的影响
书摘插图
第一章赫章县人文生境和族群生活概况
第一节 赫章县人文生境概况
1990年《贵州省情》介绍:
赫章县位于贵州高原西部,乌江北源六冲河和南源三岔河的上游。东邻毕节、纳雍,南靠水城,西接威宁,北界云南省的镇雄、彝良等县。东西长84.3公里,南北宽77:6公里,全县总面积为3243、平方公里。
赫章元代称“墨特川”,明代称“黑张”,清代改为“黑章”、“赫章”。历史上,唐时赫章属宝州(今威宁),宋属绿州绍庆府(今毕节),元属乌蒙宣慰司(今威宁),明初属永宁卫,由四川都司管辖。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属贵州都司乌撤卫(今威宁),始称“黑张”。清属大定府(州)辖地。民国元年(1912年)赫章属威宁县第4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分威宁东北地益之,置赫章县”。
1949年12月11日以后,赫章县建立人民政府,隶属毕节专区。1990年末,全县总人口52.3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点94.7%,有汉、彝、苗、布依等1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1.7%。
赫章县地处滇东高原向黔中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境内属黔西高原中山峡谷区,山高坡陡,峰峦重叠。沟壑纵横,河流深切。分为高原和中山两大地貌。高原占19.2%,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西南部;山地占80.8%,其中低中山面积仅占0.6%。
赫章县属暖温带温凉春干夏湿气候区,年均气温13.8℃。极端最高气温29.9℃,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4℃。年均降水量793.1毫米。无霜期236天。主要灾害性气候有春旱、夏涝、秋绵雨的天气。倒春寒、冰雹和秋风时有发生。
赫章县宜耕地少,宜林宜牧地多。气候温凉,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作物一般一年一熟。河谷地区勉强二熟,亩产量大多在200斤左右。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至今仍处于封闭型自然经济。
赫章古属乌撒部,交通闭塞,对外交流困难。虽早在秦汉时代已入中央版图,但仍被列为化外之区,羁縻之地。这与当地经济文化受交通限制有关。古来土著与外界的接触只是依赖羊肠小道,直到明代方有改观。明洪武年间,乌撒部开明统治者奢香夫人为加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动员民众开山通险,开辟了第一条乌蒙驿道。这条道路的开通,促进了乌撤部管辖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