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戏曲的历史与艺术

分类: 图书,艺术,舞台艺术 戏曲,
作者: 朱恒夫 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 400000版次: 1页数: 369印刷时间: 2008/09/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730662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曲学方面的论文集,记录了作者从硕士研究生开始在戏剧历史与理论领域耕耘至今的部分历程。具体内容包括《戏曲服饰艺术论》《目连故事与儒家伦理在社会上盛衰之关系》《论戏曲对〈儒林外史〉创作的影响》《京剧名角所演新编剧目之研究》等。 集内的论文先后发表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戏剧艺术》、《戏剧》、《文献》、《明清小说研究》、《艺术百家》、《南京大学学报》等杂志上。
目录
文通朝野 学贯古今(序言)
一、傩歌傩戏探析
江淮傩歌“神书”
江苏傩戏概论
二、戏曲史论
队戏源流及在各个时代的艺术表现
论佛教对中国戏曲的影响
戏文《宦门子弟错立身》产生于元代考
民间小戏产生的途径与形态特征
推进与制约:民俗与戏曲之关系
戏曲服饰艺术论
明代杂剧的发展轨迹
明末清初优伶的世界——从戏曲材料学的角度看李渔小说《曲终死节》
清代戏曲班社概论
名角在京剧改良中的作用
三、目连戏研究
目连故事与儒家伦理在社会上盛衰之关系
南音《目连救母》的道德叙事
辰河高腔目连戏第五本王桂香三世修故事为《窦娥冤》的仿作
四、戏曲剧目创作论
民间小戏的剧目特色
孟姜女戏剧琐谈
三种宋元戏文本事考
戏曲与赋
《窦娥宝卷》与北杂剧《窦娥冤》之比较
早期章回小说《水浒传》中的戏曲质素
戏曲艺术对小说《西游记》创作的影响
论戏曲对《儒林外史》创作的影响
《西厢记》语言的动作性
论雕虫馆版臧懋循评改《牡丹亭》
作品的缺陷与评论的缺陷——读汤显祖的《牡丹亭》及其评论
论明清时事剧与时事小说
清代戏曲抄本叙录
京剧名角所演新编剧目之研究
评田汉的《白蛇传》
论新时期的戏曲剧本创作
五、学界铨衡
南戏研究的百年回顾
论民国年间的昆剧研究
后记
书摘插图
一、傩歌傩戏探析
江淮傩歌“神书”
在江滩之问属于苏皖的许多地方,近年来,田野作业者发掘出大量的巫觋行傩时歌唱的“神书”,①且在这个区域内,不论在何地,神书的内容基本相似。这些神书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于文化、宗教的研究,亦具有极大的价值。笔者今就经眼的资料,作一报告。
“神书”的演唱
我国古代巫风盛行,江淮之间的地区亦不例外。巫觋的宗教活动称为行傩,行傩的目的是驱鬼敬神、逐疫去邪、消灾纳吉。在其活动中,巫觋为降神驱邪,要唱歌跳舞,歌则称为傩歌,舞则称为傩舞。
江淮地区何时开始行傩,湮不可考。直到唐宋问,才有零星的记载,《太平广记》卷四百七十《水族》七云:“唐楚州白田(今宝应县境内)有巫日薛二娘者,自言事金天大王,能驱除邪厉,邑人崇之。”(2)并云薛二娘行仪时,“盛服奏乐,鼓舞请神”,并作咒祝之词。清乾隆时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云:“傩在平时,谓之香火。”清徐谦芳的《扬州风士记略》又说:“扬地信鬼重巫,故俗有香火一种,以驱鬼酬神为业。……往往高台搭板,扮演小戏。声容争异,缤纷于旗鼓之间;台阁趋时,照耀乎市人之目。”徐记虽未提到唱神书事,但据现在的资料来看,“扮演小戏”所演述的即是神书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