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评传

分类: 图书,传记,历代帝王,
作者: 罗义俊 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版次: 1页数: 355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730587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历史人物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历史的产物。历史人物的功业实际也是许多人的共业。为尽可能对汉武帝的历史面目和活动作出全面的勾勒,更好地揭示其历史地位、作用与价值,并希望通过这个勾勒能提供刻上汉武帝烙印的一代的时代和文化状貌,本稿把汉武帝这一个人放到他所处的时代,所处的历史文化大背景大系统中去展现。因此撰述中,时间拉长了,面铺开了。就是说,对与汉武帝有关的各重要制度,重要学术思想,尽己所能,追溯渊源,纵横铺叙,有的还略作考证,有关重要人物也有所交代。
汉武帝刘彻,是我国古代最有作为的君王之一。他执政54年,在思想上终结了“子学时代”,而造就了“经学时代”;在政治上,他建立起将权力集中于一人的政治体制,并以其武功,开辟了广大的疆域,奠立了其后两千余年的中华版图的基础。 这是笔者治秦汉史的一篇习作。笔者尽可能对汉武帝的历史面目和活动作出全面的勾勒,更好地揭示其历史地位、作用与价值,并希望通过这个勾勒能提供刻上汉武帝烙印的一代的时代和文化状貌。
作者简介
罗义俊,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浙江宁波人。1944年生于上海。1979年调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著有《钱穆学案》、《老子入门》、《通儒与春秋家》,编著《评新儒家》,编《理性与生命——当代新儒学文萃》(一)。合著《刘邦)、《曹操》等。另著《论两汉的名田、公田和假田》、《论两汉博士家法及其株生原因》、《中国道统:孔子的传统》、《从王阳明到黄梨洲》、《当代新儒家的历程和地位问题》、《儒学新儒学和中国现代化的方向》、《当代新儒家的自我定位及其政治学的现代展开》等论文百余篇。
目录
序论
第一章 时代的幸运儿
第一节 “文景”遗产的继承人
第二节 皇储竞争中的优胜者
第二章 尊儒兴学 悉延百家
第一节 尊儒学
第二节 兴太学,置五经博士
第三节 悉延百端之学
第四节 继续搜集遗书
第五节 倡导文学,创设乐府
第三章 构筑皇权专制统治
第一节 神圣的典礼
第二节 为皇权举行圣礼
第三节 裁抑相权
第四节 边削藩,边封藩
第五节 扩充内臣,建立内朝
第六节 亲握兵权,扩建军队
第七节 广开仕路,巧为利用
第八节 加强监察
第九节 好用酷吏苛法
第四章 统制经济 垄断财利
第一节 汉初名田制的松动
第二节 土地兼并迅速发展
第三节 豪族对朝廷和皇权的威胁
第四节 强徙豪族,限民名田
第五节 垄断铸钱权,统一货币
第六节 均输平准
第七节 盐铁官营,酒类专卖
第八节 算缗与告缗
第九节 卖官鬻爵与赎罪买复
第五章 戡定边患 开拓疆域
第一节 南收两越
第二节 北逐匈奴
第三节 开西南夷
第四节 平西羌
第五节 通西域
第六节 东定朝鲜
第六章 外施仁义 缓和矛盾
第一节 天下之患在乎土崩
第二节 优老恤贫,释奴赦罪
第三节 治水勉农
第七章 宫廷生活与宫闱斗争
第一节 声色犬马
第二节 祀神求仙
第三节 大兴土木
第四节 巫蛊之祸
第八章 悔悟的晚年
第一节 悔悟
第二节 轮台诏
第三节 富民侯
第四节 托孤
第九章 余论
第一节 百代之人物
第二节 多样性的、交织在一起的朝廷社会气氛
第三节 天子、家长、暴君和文人
第四节 皇权专制统治的阔实基础
汉武帝年表
附录一 人物档案
附录二
(一)关于《黄老帛书》
(二)关于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
(三)关于刘安《淮南鸿烈》
初版后记
修增新版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时代的幸运儿
第一节 “文景”遗产的继承人
汉初统治模式:无为而治
殷鉴不远,自高帝刘邦起,汉初高后、惠、文、景,几代人都认真总结与记取秦朝短命的教训,引以为戒,“拨乱世反诸正”②。
汉初君臣,起自草莽,大多曾受秦政之害,他们在感情上厌恶和排斥秦政,才铤而走险,取而代之。不过他们的经历也都比较复杂,其中不少是秦王朝的中下层官吏,刘邦是亭长,萧何是县主吏,曹参是县掾,张苍御史,叔孙通博士,周昌卒史,任敖狱吏,除了秦法的受害者一面,又有秦法的执行者一面,耳濡目染,脑子里自然很多秦的东西。这复杂的经历决定汉初君臣复杂而又矛盾的政治性格。他们举了反秦义旗呼啸而起,但一进关中,占了长安,就接受了秦的国家机器,安堵如故。后来叔孙通损益秦制,制订汉官朝仪典礼,刘邦也欣然付之实施。他们也实在提不出一套新的国家政权架构。
然而汉朝建立伊始,所面对的是残破不堪的社会,稀稀落落的民户,以及“天下苦秦久矣”的强大社会心理。汉初,秦末动乱给社会经济造成的创伤十分严重,民无盖藏,民失作业,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还有不少流亡山泽。田地荒芜,经济凋残。国家穷得连天子也配备不起御驾所需四匹一色的马,将相只能乘牛车。浩劫余生的百姓对秦政的酷急也记忆犹新,他们切齿痛恨和排斥秦法。帝制时代的农民文化程度低,没有理论,他们根本想不出可以有一个没有皇帝的国家制度,他们只有盼望新朝廷改变政策。至于对新朝廷能否实行与秦政不同的新政策,他们也在观望。一部分人在汉朝建立后还躲亡在山泽,恐怕就存有这种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