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案例教程

分类: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哲学理论,
作者: 马慧琴主编
出 版 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7-1字数:版次: 1页数: 287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1058354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丛书从上海大学多学科的实际出发,将涵盖理、工、文等学科和专业。首批出版的以大文科为主,有邓小平理论、国际贸易、营销、财务管理、国际经济合作、法律、建筑、美术设计等课程的案例教程。本丛书是开放式的,是指今后将陆续出版其他课程的案例教程。
本书是一种新形式的哲学案例教程,通过具体的案例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全书分绪论篇、唯物论篇、辨证法篇、认识论篇、历史唯物主义篇等五个部分。每个案例后面都有思考题,供读者讨论。
这样编著的哲学案例教程,意在使哲学课程的教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对教师更有利于启发式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可供高等学校学生及广大哲学爱好者作为哲学课程的阅读教材。
目录
绪论篇
一、维勒和女神
二、一个永恒而又常新的问题
三、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四、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五、鸟儿为何为几粒米而失去整片天空
六、谁怕用功夫,谁就无法找到真理
唯物论篇
一、鬼神的观念从何而来
二、“皇帝的新衣”
三、影子是不是物质
四、太阳神的震怒
五、飞箭不动与阿基里斯和龟
六、广袤的宇宙,永恒的时空
七、“多”与“一”的物质观
八、求领扣的微分
九、电脑人脑各有千秋
十、亩产13万斤的“大卫星”
十一、母亲河的呻吟
十二、紫土走来“中国第一乡”
辩证法篇
一、经济全球化印证了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奇正互变
三、感悟生态辩证法
四、一棵樟树和一条公路的矛盾冲突
五、先亏后发经营得法
六、切忌在工作中搞“一刀切”
七、失业的共性和个性
八、国有企业在自我否定中前进
九、把握适度原则,避免绝对化
十、社会主义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十一、形式主义害死人
十二、李森科与莫诺
十三、徐家汇商城的崛起
十四、爱因斯坦与玻尔论战
十五、从“人权卫士”到落选“人权委员会”
十六、燃素说与氧化说
十七、美国NMD与“无赖国家论”
认识论篇
一、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昭示
二、张桐坡泪洒辽宁足球队
三、有了鱼虫并非万事大吉
四、克隆人会出现吗
五、皮尔卡丹的成功之路
六、从金融学博士到“知本家”
……
历史唯物主义篇
书摘插图
绪论篇
一、维勒和女神
著名的德国化学家维勒(1800——1882)的一生,对化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发现了铍和铝,发表了270多篇化学论文,著有《无机化学基础》、《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分析实验》等主要著作。他获得世界各国给予的荣誉、纪念317种。维勒最重大的成就要算在科学史上第一次从无机物中人工合成出有机物,而他一生中最大的憾事之一也许是没有发现他应当而且可能发现的“钒”元素。分析维勒在这项研究工作中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则可以作为我们的借鉴。
19世纪20年代,在有机化学领域中,“生命力论”占支配地位。这种观点认为,动植物有机体具有一种神秘的生命力,借助它才能制造有机物质。所以有机物不能用无机物质合成,只能在生物有机体内产生。至于生命力是什么?生命力论的代表人物、当时欧洲化学权威贝采里乌斯说:“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它始于何处和终于何处。”这就把有机物神秘化,在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人为地造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显然,这种理论是唯心论、不可知论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论在有机化学领域中的反映。
1824年,年仅23岁的化学家维勒在研究氰酸与氨水这两种无机物的化学作用时,竟然获得了当时只能从动植物体内才能得到的两种有机物,即草酸与尿素。这一实验结果惊动了化学界,遭到了许多科学家的强烈反对,连他的老师贝采里乌斯也挖苦地说,能不能在实验室里制造出一个小孩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