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全彩插图增修本(百年畅销版)

分类: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哲学知识读物,
作者: (美)房龙著;迮卫,靳翠微译
出 版 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8-1字数: 242000版次: 2页数: 479印刷时间: 2007/08/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6132677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捍卫自己的信念是难得的,但容忍别人的信念更为难得。”
引领一代风骚,当代中国30年思想启蒙的丰碑。自1936年《宽容》首次引入国内,迄今最具号召力的权威版本,
人文大师房龙的经典三部曲之一,畅销近百年,全球最受欢迎的“特种”历史读物。
展示西方4000年跌宕起伏的历史与人类寻求自由的漫长历程。
在近30年的思想启蒙史上,三联书店占据了出版方面的中心地位;而在三联的文化星座中,《宽容》几乎是最耀目的明星,仅从现时市面上指不胜屈的《宽容》版本.就可见迮卫、靳翠薇所译的《宽容》当年一纸风行的回响,也可见《宽容》在当代中国精神世界不息的魅影了。
——《南方周末》2008年6月4日
在西方广为人知的《宽容》中,作者房龙先生不是直接赞美符合宽容标准的历史过程、否定或批评不宽容的历史现象,而是抓住人类文明变迁历程中“宽容”与“不宽容”所呈现出的各种形态.来描述社会发展何以如此的变迁规律。
——《中华读书报》
房龙的百年魅力 图文书的中国典范
《宽容》一书出版于1925年,当时作为通俗历史学家的房龙在美国已是家喻户晓。他用手中那只有魔力的笔.生动地描绘了在西方文化最显著的脉络一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中,人类是怎样不断与“不宽容”作着斗争。宽容意味着个性与自由,而发现个性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进步。房龙在书中曾感慨地说:“生命本来是一次光荣的冒险,结果却变成了一场可十白的经历。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迄今为止,人类的生存完全被恐惧笼罩。我要重复一遍:所有不宽容的根源.都是恐惧。”
正因为《宽容》中洋溢着这样一种追求自由的人文情怀.它的中文版在上世纪80年代首度问世时,立即在中国掀起了热潮,极大地满足了整个时代充满激情的阅读品味。在极短的时间内.不同的版本接连而出,创造出难以想象的销售奇迹。
2002年初.我们首次推出《宽容》的全彩插图本,以适合21世纪的阅读方式,面向当代的眼光.赋予这本经典名著以新的面貌和气息。我们的全彩插图本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深受读者欢迎的常销书,并被输出到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5年后,我们再次推出的这个全彩插图增修本.经过大量的编辑修订和增加插图,使这一版本更隽永、更超值,更适合家庭珍藏和全家共赏。
内容简介
《宽容》是一本畅销近百年的通俗历史读本,作者房龙以深厚的人文关照及倡导思想自由的精神,解析了人类为寻求思想的权利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勾勒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类思想解放史。借助于房龙极其著名的“宽容” 之眼,让我们重新发现和更深入地认识,几千年来政治、宗教、文化、社会的曲折发展历史和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漫长历程。
《宽容》自发表以来有上百个版本风行于世界各地,在中国也有近十种风格各异的译本。本书选择的是三联书店于1985年出版的译本,翻译者迮卫、靳翠微,以优雅、大气的文风,忠实地将房龙俏皮睿智而不失典雅的风格,展现给中国的读者。至今仍是国内最受推崇的《宽容》译文版本,并一度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思想启蒙时代,知识界人手一册的精神福音。
更重要的是,本书在名著、名译的基础上,加入大量精心选配的珍贵文物和绘画名作,以丰富传神的视觉效果,揭示和拓展了原著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准确、精辟的图文互动,全面展示面向21世纪的阅读趣味。
作者简介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出生于荷兰的鹿特丹,1903年开始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大学学习,获得博士学位。早年混迹社会,作过教师,编辑,记者和播音员等等。这位体重两百磅,粗壮结实的荷裔美国人于1921年出版了《人类的故事》一书,从此饮誉世界。一生中出版了30多种书籍,以人文主义的立场,通俗易懂、俏皮睿智的文风,将人类各方面的历史几乎全部都复述了一遍。他的绝大部分著作均是风靡世界的畅销书,历经近一个世纪仍不失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房龙本人更是多才多艺,他精通十种文字,善拉小提琴,他还为自己的绝大多数著作配画了许多推拙可爱的插图。
目录
序言
一、无知的暴虐
二、希腊人
三、桎梏的开始
四、上帝的晨光
五、囚禁
六、生活的纯洁
七、宗教法庭
八、求知的人
九、向书开战
十、关于一般历史书籍,尤其是这本书
十一、文艺复兴
十二、基督教改革运动
十三、伊拉斯谟
十四、拉伯雷
十五、旧时代的新招牌
十六、再洗礼教徒
十七、素兹尼一家
十八、蒙田
十九、阿米尼斯
二十、布鲁诺
二十一、斯宾诺莎
二十二、新的天国
二十三、太阳国王
二十四、弗雷德里克大帝
二十五、伏尔泰
二十六、百科全书
二十七、革命的不宽容
二十八、莱辛
二十九、托马斯佩恩
三十、最后一百年
后记 但是,这个世界并不幸福
中英文人名地名对照
书摘插图
一、无知的暴虐
公元527年,弗雷维厄斯•阿尼西厄斯•查士丁为东罗马的统治者。
这个塞尔维亚的农夫对书本知识一窍不通。正是出于他的命令,古雅典的哲学学派才被最后压抑下去。也正是他关闭了惟一的一座埃及寺庙,这座庙宇自从信仰新基督教的僧人侵入尼罗河谷之后已有数百年香火了。
庙宇坐落在一个叫菲莱的小岛上,离尼罗河的第一个大瀑布不远。从人类的记忆所及之时起,这儿就是朝拜伊西斯的圣地,不知是什么原因,非洲、希腊和罗马诸神早已悲惨地销声匿迹了,只有这个女神还灵光不灭。直到公元6世纪,这里一直是理解古老神圣的象形文字的惟一场所,为数不多的教士继续从事着在其他地方早已被忘却的工作。
而现在,随着一个被称为“皇帝陛下”的文盲农夫的命令,庙宇和毗邻的学校变成了国家的财产,神像和塑像被送到君士坦丁堡的博 物馆里,教士和象形字书法家被投入监牢。等最后一个人由于饥寒交迫死去以后,具有悠久传统的象形文字工艺便成为绝代失传的艺术。
真可惜啊。
假如查士丁尼(该死的家伙)稍缓斩草除根,把几名老象形文字专家抢救到类似“挪亚方舟”的安全地方,那会使历史学家的工作容易得多。我们虽然能再次拼写出古怪的埃及词汇(这全靠商博良的天才),却仍然理解不了他们传给后代的内在含义。
在古代社会的各民族中,这类事情不胜枚举。
蓄有奇特大胡子的巴比伦人给我们留下整座整座刻满宗教文字的造砖场,他们曾经虔诚地疾呼:“将来有谁能够理解天国中上帝的忠言。”那时他们是怎样想的呢?他们不断祈求圣灵的庇护,力图解释圣灵的律法,把圣灵的旨意刻在最神圣城市的大理石柱上,他们是怎样看待这些圣灵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