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病名家验案精选

分类: 图书,医学,中医学,中医临床,
作者: 包素珍,张爱琴 主编
出 版 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 295000版次: 1页数: 362印刷时间: 2008/08/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911966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中医中药治疗妇科病历史悠久,且有其独特的优势。本书共分10章,详细介绍了各种常见妇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主要临床表现和常规检查,并列举中医名家对相关疾病的治疗经验和典型病例。本书内容丰富、翔实,名家的临证诊治经验有重要借鉴意义,可供中医师、中医院校学生以及中医爱好者参考。
目录
第1章 外阴病及阴道炎
第一节 外阴瘙痒
第二节 外阴营养不良改变
第三节 阴道炎
第2章 宫颈炎症
第3章 盆腔炎
第4章 宫颈癌
第5章 子宫肌瘤
第6章 卵巢癌
第7章 生殖内分泌疾病
第一节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第二节 闭经
第三节 多囊卵巢综合征
第四节 痛经
第五节 经前紧张征
第六节 绝经期综合征
第8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
第9章 子宫脱垂
第10章 不孕症
书摘插图
第1章 外阴病及阴道炎
第三节 阴道炎
【概述】
病原体侵入阴道,使阴道黏膜产生炎症,白带出现量、色、质的异常,称阴道炎。临床常见的有滴虫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老年性阴道炎及细菌性阴道炎。阴道炎各年龄层次的妇女均可发生,为妇科生殖器炎症中最常见的疾病。中医妇科无阴道炎之病名,因临床以带下增多,阴部瘙痒为主症,故属“带下病”、“阴痒”之范畴。
【病因病机】
1.中医 主要病因是湿邪,如《傅青主女科》说:“夫带下俱是湿症。”湿有内外之别。外湿指外感之湿邪,如经期涉水淋雨,感受寒湿,或产后胞脉空虚,摄生不洁,湿毒邪气乘虚内侵胞宫,以致任脉损伤,带脉失约,引起带下病。内湿的产生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下注任带;肾阳不足,气化失常,水湿内停,又关门不固,精液下滑;素体阴虚,感受湿热之邪,伤及任带。总之,带下病系湿邪为患;而脾肾功能失常又是发病的内在条件;病位主要在前阴、胞宫;任脉损伤,带脉失约是带下病的核心机制。《妇人大全良方》中指出:“人有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之状,病生于此,故名为带。”临床常见分型有脾阳虚、肾阳虚、阴虚夹湿、湿热下注、湿毒蕴结五种。
(1)脾阳虚: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忧思气结,损伤脾气,运化失职,湿浊停聚,流注下焦,伤及任带,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致带下病。
(2)肾阳虚:素禀肾虚,或恣情多欲,肾阳虚损,气化失常,水湿内停,下注冲任,损及任带,而致带下病。或肾阳虚损,精关不固,精液滑脱,也致带下病。
(3)阴虚夹湿:素禀阴虚,相火偏旺,阴虚失守,下焦感受湿热之邪,损及任带,约固无力,而为带下病。
(4)湿热下注:脾虚湿盛,郁久化热,或情志不畅,肝郁化火,肝热脾湿,湿热互结,流注下焦,损及任带,约固无力,而成带下病。
(5)湿毒蕴结:经期产后,胞脉空虚,忽视卫生,或房室不禁,或手术损伤,以致感染湿毒,损伤任带,约固无力,而成带下病。
2.西医 阴道炎为阴道黏膜及黏膜下结缔组织的炎症,为女性生殖器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它是由病原体的入侵而引起的,但是,单纯病原体侵入体内,并不一定发生炎症,必须具有促进炎症发生的一系列条件。如在正常妇女的外阴与阴道中,虽然常发现各种不同的细菌,临床上并不出现炎症表现。是否发生炎症主要取决于机体的抵抗力或侵入病原体的生物特性及其毒性强度。
子宫颈管腺体分泌黏液,形成黏液栓可以阻挡细菌入侵官腔内,在大量的雌激素影响下(如妊娠期,特别是颈管紧闭的初产妇),宫颈黏液栓的抵御作用尤为明显。其次,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脱,子宫体及输卵管黏膜上皮细胞的纤毛活动,均有驱逐病原体的作用,另外在正常情况下双侧小阴唇合拢,阴道前后壁紧贴,宫颈内口关闭,在一定程度上也可阻止病原体的入侵。
幼女及绝经期后的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很低,细胞内缺乏糖原,阴道杆菌极少,阴道内pH多呈碱性,故防御能力差,因此在青春期前及绝经期后,容易发生阴道炎。此外,月经期(或产后、流产后)所致的子宫出血,均可使阴道pH升高,适于细菌繁殖而发生阴道炎。引起阴道炎的病原体种类繁多,临床常见的病原体有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淋病双球菌及阴道毛滴虫、阿米巴原虫、假丝酵母菌等。临床常见的阴道炎有滴虫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老年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