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津液病证妙谛.中医三名三绝

分类: 图书,医学,中医学,中医临床,
作者: 钟先阳,魏华主编
出 版 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 378000版次: 1页数: 515印刷时间: 2008/06/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911801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囊括了1000多种名著的经典论述,阐述了各种病症的病因病机,辩证分型,治则用药
精选了800多位古今名医的临症应用经验,点拨了其谴方用药的精妙之处
剖析了500多首千金名方药物组成,配伍法则及效用,介绍了现代用法和研究进展。
能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壁影荧光,能资志士,竹头木屑,曾利兵家。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分郁病、汗证、消渴、内伤发热、虚劳、积聚、厥证、血证、肥胖症、瘿病10章,以名著经典精讲、名家经验精粹、名方应用精析的形式探讨了各种气血津液病证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名医诊治经验等,以帮助中医师领悟其中的奥秘,使之悟于心中,触类而旁通,达到切实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的作用。该书内容丰富新颖,科学性强,具有较高临床实用价值,主要供中医临床医师使用,也可供中医院校师生、古文献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第1章郁病
第一节名著经典精讲
一、战国《黄帝内经》:五郁
二、张仲景《金匮要略》:梅核气与脏躁
三、李东垣《脾胃论》:中焦致郁
四、朱丹溪《丹溪心法》:六郁
五、王履《医经溯洄集》:郁病病机
六、戴思恭《推求师意》:郁病用药
七、孙一奎《赤水玄珠》:五脏之郁
八、张景岳《景岳全书》:情志三郁
九、赵献可《医贯》:五郁相因
十、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情志疏导治郁病
十一、何梦瑶《医碥》:郁病分类
十二、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郁病内因
十三、吴澄《不居集》:郁病范畴
十四、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六版教材《中医内科学》:辨证施治
第二节名家经验精粹
一、路志正论“火郁发之”
二、张翼治郁常用药对
三、陈镜合从郁论治冠心病
四、刘渡舟从郁论治肝病
五、陈枢燮治郁谨守病机
第三节 名方应用精析
一、柴胡疏肝散
二、半夏厚朴汤
三、甘麦大枣汤
四、丹栀逍遥散
五、越鞠丸
第2章汗证
第一节名著经典精讲
一、战国《黄帝内经》:汗之生理与病理
二、张仲景《伤寒论》:桂枝汤证
三、张仲景《金匮要略》:盗汗与黄汗
四、曾世荣《活幼新书》:惊汗
五、朱丹溪《丹溪心法》:自汗与盗汗
六、吕震名《伤寒寻源》:头汗
七、戴思恭《证治要诀》:脱汗
八、张景岳《景岳全书》:汗证辨证
九、吴又可《温疫论》:战汗
十、何梦瑶《医碥》:特殊汗证
十一、王清任《医林改错》:汗证从瘀论治
十二、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六版教材《中医内科学》:辨证论治
……
第3章消渴
第4章内伤发热
第5章虚劳
第6章积聚
第7章厥证
第8章血证
第9章肥胖症
第10章瘿病
书摘插图
第1章郁病
郁病,在古文献中称为“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郁病范畴较广,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病因特点,常见于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等。
郁病,首载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根据其致病原因分为木、火、土、金、水五郁,即“五郁学说”,并包括相应的治疗大法。《金匮要略》则记载了属于郁病的脏躁和梅核气两种病症,认为其多发于女性,所创的半夏厚朴汤、甘麦大枣汤沿用至今。元朝朱丹溪从病机着眼,提出气、血、痰、火、湿、食之六郁论,创立了越鞠丸等名方。明清时期医家则进一步阐释了外感、内伤诸因素均可致郁,并指出情志之郁较为多见;同时依据五行理论从脏腑病位上突出五脏之郁,并充分注意到精神治疗对郁病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使郁病理论得以发展,并趋于成熟完善。
第一节 名著经典精讲
一、战国《黄帝内经》:五郁
1.《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极乃发,待时而作。”
中医史上首次提出郁病的发病原因,认为五常之气运行失常,影响到人体脏腑功能,从而产生郁病。
2.《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
阐述木郁主症。木郁为风气大行,病机多为肝气郁滞。肝气失于疏泄,故脘胁疼痛;气逆犯胃,故咽膈痞塞不通、食饮难下;气郁而上逆,故头眩耳鸣,甚则昏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