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病证妙谛.中医三名三绝

分类: 图书,医学,中医学,中医临床,
作者: 周迎春,黄桂琼主编
出 版 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 461000版次: 1页数: 630印刷时间: 2008/06/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911797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囊括了1000多种名著的经典论述,阐述了各种病证的病因病机、辩证分型、治则用药,精选了800多位古今名医的临证应用经验,点拨了其遣方用药的精妙之处,剖析了500多首千金名方药物组成、配伍法则及效用,介绍了现代用法和研究进展。
内容简介
作者分急性发热、暴喘、暴吐、暴泻、痢疾、急性腹痛、急性胃脘痛、心悸、卒心痛、中风、中暑、厥脱、昏迷等13章,以名著经典精讲、名医经验精粹、名方应用精析的形式探讨了各种急性病证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名医诊治经验等,以帮助中医医师领悟其中的奥秘,使之悟于心中,触类而旁通,达到切实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的作用。该书内容丰富新颖,科学性强,具有较高临床实用价值,主要供中医临床医师使用,也可供中医院校师生、古文献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第1章急性发热
第一节名著经典精讲
一、《素问》:病因
二、张仲景《伤寒论》:外感发热
三、杨士瀛《伤寒类书》:疟邪致热
四、张景岳《景岳全书》:病因辨证、治法
五、王肯堂《证治准绳》:外感、内伤辨证
六、何梦瑶《医碥》:阴虚发热
七、柯韵伯《伤寒来苏集》:阳明发热
八、张璐《张氏医通》:潮热、辨寒热真假
九、吴鞠通《温病条辨》:病因、病机、辨证、治法
十、王孟英《温热经纬》:温热病发热规律
十一、柳宝怡《温热逢源》:伏暑发热
十二、周学海《读医随笔》:瘀血发热
十三、石寿棠《温病合编》:寒疫发热
十四、王燕昌《王氏医存》:治疗时机
十五、程杏轩《医述》:发热类型
十六、秦皇士《伤寒大白》:汗法应用
十七、戴天章《广温疫论》:治法
十八、杨璇《寒温条辨》:温病治法
十九、陆廷珍《六因条辨》:春温
二十、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疫疠发热、伏邪病位
二十一、戴天章《重订广温热论》:寒热错杂
第二节名医经验精粹
一、姜春华治疗急性热病的“截断学说”
二、时逸人治疗外感热病经验——伏温内发,需辨气血
三、孔伯华治疗外感热病经验——温热病从伏邪治
四、吴佩衡治疗发热病证的经验
五、叶景华治疗外感发热经验
六、张琪治疗高热经验
七、吴康衡外感热病泛精气神七纲证治论
第三节名方应用精析
一、白虎汤
二、柴葛解肌汤
三、银翘散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五、柴胡注射液
第2章暴喘
第一节名著经典精讲
一、《黄帝内经》:病因病机
二、张仲景《伤寒论》:病因
三、严用和《严氏济生方》:病因
四、杨仁斋《仁斋直指方》:痰浊致喘
五、朱震亨《丹溪心法》:病机
……
第3章暴吐
第4章暴泻
第5章痢疾
第6章急性腹痛
第7章急性胃腕痛
第8章心悸
第9章卒心痛
第10章中风
第11章中暑
第12章厥脱
第13章昏迷
书摘插图
第1章急性发热
急性发热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病重者可出现神昏、抽搐或各种出血证候。由于本病为常见病证,且病因多样,历代医家亦每多论述。西医学中部分急性感染性发热疾病可参考本章论治。
第一节 名著经典精讲
一、《素问》:病因
1.《素问•热论》:“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
2.《素问•评热病论》:“有病温者,汗出则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
条文论述了寒邪及温病引起的发热特点。寒邪引起的发热,热势虽甚,但一般不会危及生命。温病引起的发热其特点是发热,汗出热不解,脉躁疾,甚则出现狂躁谵语等神识不清之证。
二、张仲景《伤寒论》:外感发热
1.太阳病发热
(1)《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日伤寒。”
太阳病是六经病的初起阶段,太阳感受风寒之邪,寒邪袭表,卫阳被遏则恶寒,正气浮于肌表而抗邪则发热,故发热恶寒是太阳病的特点。太阳病又有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之分。太阳中风发热恶风而汗出,太阳伤寒发热恶寒而无汗。文中所述“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强调太阳病发热是必然趋势,有时“发热”可能出现的时问较晚罢了。迟之原因为初感外邪,卫阳闭郁未能及时伸展与邪抗争,故伤寒证恶寒在先或恶寒与发热并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