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网络化——战略、风险与监管

分类: 图书,管理,金融/投资,货币银行学,
作者: 朱选功,黄飞鸣著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 287000版次: 1页数: 234印刷时间: 2008/07/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03021737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电子化、网络化、虚拟化、综合化、全球化……
面对信息时代的变革,传统银行业应该如何应对?
制定发展战略、防范金融风险、加强安全监管……
中国银行业网络化的步伐应该如何紧跟国际节拍?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中国银行业网络化的发展战略、风险和安全监管进行了全面的描述。除绪言外,本书由战略、风险与监管3篇共16章组成,主要介绍了银行业网络化战略的理论支撑;阐述了中国银行业网络化战略的内外部环境、目标与方向、具体操作措施;分析了网络银行的风险特征、效应、管理与控制;在借鉴欧美等西方国家网络银行监管规范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中国网络银行监管制度与模式的建议。
本书可以为高等学校金融类专业教师、学生的研究学习提供参考,也适合银行业相关从业人员阅读。
作者简介
朱选功,男,1964年4月出生,河南省新野县人,河南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科技处副处长。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家组成员,洛阳市优秀专家,洛阳市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曾先后师从于著名经济学家何炼成教授和著名中青年经济学家徐长生教授。目前,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职攻读经济学博士。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主持和参与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8部,获各类科研奖励20余项。
目录
前言
绪言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结构安排
0.4 研究方法
第1篇 战略
1 银行业网络化发展战略的理论支撑
1.1 战略的概念界定
1.2 企业战略理论的梳理
小结
2 中国银行业网络化发展战略的外部环境分析
2.1 战略制定的环境分析步骤
2.2 外部环境分析
小结
3中国银行业网络化发展战略的行业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
3.1 行业环境分析
3.2 内部环境分析
小结
4 发展战略制定中的战略评价方法
4.1 组合矩阵简述
4.2 波士顿增长一份额矩阵分析
4.3 生命周期矩阵分析
4.4 环境综合SWOT分析
小结
5 中国银行业网络化发展战略的制定
5.1 中国银行业网络化战略目标的制定
5.2 中国银行业网络化发展战略
小结
6 中国银行业网络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6.1 在国家政府层面上
6.2 在银行行业层面上
6.3 在银行企业层面上
小结
第2篇 风险
7 网络信息时代银行业网络化面临的风险
7.1 银行风险的含义
7.2 网络银行风险的分类
7.3 网络银行风险的成因
7.4 网络银行的风险分析
小结
8 网络银行的风险管理
8.1 网络银行风险管理的投入产出分析
8.2 网络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8.3 网络银行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
8.4 网络银行的风险管理举措
小结
9 网络银行的风险信息披露
9.1 网络银行风险信息披露的意义
9.2 网络银行风险信息披露的原则
9.3 网络银行风险信息披露的形式
9.4 网络银行风险信息披露指标设计
9.5 中国网络银行风险信息披露状况
小结
10 中国网络银行风险披露规范
10.1 宏观层面的网络银行风险信息的披露操作规范
10.2 微观层面的网络银行风险信息的披露操作规范
小结
11 中国网络银行风险的控制
11.1 中国网络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面临的问题
11.2 国家层面的网络银行风险控制
11.3 银行行业层面的网络银行风险控制
11.4 银行自身层面的网络银行风险控制
小结
第3篇 监管
12 网络银行的安全监管
12.1 网络银行金融监管理论
12.2 网络银行安全监管的必要性和复杂性
12.3 网络银行安全监管基本要求
12.4 网络银行安全监管目标和原则
12.5 网络银行金融监管的内容
小结
13 西方国家网络银行监管规范的借鉴
13.1 美国网络银行监管规范
13.2 欧盟国家网络银行监管规范
13.3 西方发达国家网络银行风险监管的特点
13.4 美欧等西方国家网络银行监管规范的借鉴
小结
14 中国网络银行业的监管问题
14.1 中国网络银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14.2 适合中国国情的网络银行监管原则
14.3 中国网络银行监管模式的选择
小结
15 中国网络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构建
15.1 网络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国际实践
15.2 中国网络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
15.3 完善中国网络银行监管法律制度
小结
16 中国网络银行监管体系的构建
16.1 构建中国网上银行的监管体系
16.2 基于PKI的网络银行统一安全认证的建立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1篇 战略
1 银行业网络化发展战略的理论支撑
1.1 战略的概念界定
“战略”源于希腊文“strategos(将军)”,本义是对战争全局的谋划和指导,是与“战术”相对应的军事术语。1938年美国经济学家伯纳德(Benard)开始将战略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及理论研究的深入,企业战略现在已发展成为一门体系完整、相对独立的学科。一方面,战略的一些构成因素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应用于任何性质的组织或机构中;另一方面,战略的另一些构成因素不仅取决于企业的性质,而且取决于企业的相关利益者、企业结构和企业文化(Hax et a1.,1996)。对企业战略的概念至今尚未有一个确切的界定。
将战略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中始于伯纳德,他在其《经理者的职能》(The Funtion 0f the Executive)一书中首次使用“战略”概念,并将组织理论从管理理论和战略理论中分离出来,认为管理和战略主要是与领导人有关的工作。此外,他提出管理科学的重点在于创造组织的效率,其他的管理工作则应注重组织的效能,即如何使组织与环境相适应。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学者从自己独特的研究角度尝试对战略概念进行界定。1962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Chandle,1962)首次从大型企业成长史的角度,研究了企业战略与结构的相互关系,正式开始了企业战略问题的研究。他认为,企业战略就是确定企业最基本的长期宗旨和目标,并制定行动方案,为实现这些宗旨和目标配置所需资源。Ansoff(1965)认为,企业战略是一种决策,企业高层管理者为保证企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对企业全部经营活动进行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规划与指导。有效的战略分析应重点考虑产品的市场范围、竞争优势、协同、成长方向及外购活动与自我配套之间的选择等五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