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的白话文(陈平原导读)

分类: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中国近代哲学/当代哲学,
作者: 章太炎著,陈平原编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1-8-1字数: 138000版次: 1页数: 166印刷时间: 2001/08/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6501924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为刚刚逝去的“20世纪”作总结,似乎是今日中国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崛起于艰难之际、致力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中国人来说,20世纪既灾难深重,又生机勃勃。时过境迁,不管是“灾难”还是“生机”。其蕴涵的酸甜苦辣,都将成为后人咀嚼回味的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遗产”。
与书斋里的宏论不同,本丛书希望沟能专家学识与大众趣味,借“读书”回顾先辈的足迹,丰富当代人的精神感受与历史意识,故关键在于“同情之理解”,而不是判断与裁定。具体的工作策略是:将书籍本身的评价与“接受史”的叙述融为一体并掺入个人的阅读体验。假如撰写导读的专家们之“生花妙笔”能勾起大众的阅读兴趣,使“旧书”介入“新世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则功莫大焉。说到底,书,并非越新越好。人,也不一定越活越精神。这才有必要不时地回顾历史——包括阅读并未完作过时的好书。
内容简介
本书希望沟通专家常识与大众趣味,借“读书”回顾先辈的足迹,丰富当代人的精神感受与历史意识,故关键在于“同情之理解”,而不是判断与裁定。具体的工作策略是:将书籍本身的评介与“接受史”的叙述融为一体,并掺入个人的阅读体验。假如撰写导读的专家们之“生花妙笔”能勾起大众的阅读兴趣,使“旧书”介入“新世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则功莫大焉。说到底,书,并非越新越好;人,也不一定越活越精神。这才有必要不时地回顾历史——包括阅读并未完全过时的好书。
目录
导读:学问该如何表述——关于《章太炎的白话文》
编者短言(吴齐仁)
一留学的目的和方法
二中国文化的根源和近代学术的发达
三常识与教育
四经的大意
五教育的根本要从自国自心发出来
六论诸子的大概
七论文字的通借
附录
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
《民报》一周年纪念会演说辞
诸子学略说
文学论略
与王鹤鸣书
答铁铮
与罗振玉书
原学
书摘插图
一留学的目的和方法
做一件事,说一句话,最怕的别人要问:什么缘故?现在诸君在这边留学,是什么缘故?又问回家去教育子弟,是什么缘故?大概总说求学是要使自己成有用之材,教育是要他人成有用之材。这句话,原是老生常谈。但看起来,有几分不对:致用本来不全靠学问,学问也不专为致用。何以见得呢?你看别国的政治学者,并不能做成政治家;那个政治上的英雄伟人,也不见他专讲究政治学。政治本来从阅历上得来的多,靠书籍上得来的少。就像中国现在,袁世凯不过会写几行信札,岑春煊并且不大识字,所办的事,倒比满口讲政治的人好一点儿。又向实业一边看来,日本农科大学的学问,颇还好了,也该有几分行到民间,但民间农业仍旧不好;论到日本田边一看,秋收以后,桩子还在,并不知道收后要耕一次。直到来年下种,方才去耕。所以每年收获,不过同中国山东一样。中国江苏、浙江、江西的农人,两只黄耳朵,并没有听人说过什么农学,收获倒比日本加倍。固然几分靠着地质,到底是农人勤耕美粪的力居多。可见在致用上,第一要紧是阅历,第二要紧是勤劳,书本子上的学问,不过帮助一点儿,那里有专靠帮助的!学问本来是求智慧,也不专为致用。中国古代的学问,都趋重致用一边,因为当时的人,只有看外边的眼光,没有看里边的眼光,觉得学了无用,不如不学。但到战国时候,已经渐渐打破。近来分科越多,理解也越明,自己为自己求智识的心,比为世界求实用的心,要强几倍。就晓得学问的真际,不专为致用了。况且致用的学问,未必真能合用;就使真能合用,还有一件致用的致用:倒不得不碰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