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史(上/下)增订本

分类: 图书,哲学/宗教,宗教,道教 ,
作者: 任继愈 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1-9-1字数:版次: 1页数: 全两册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043009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有较大的影响。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却对其并无深入系统的研究。本书为国内第一部道教通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道教室与其他学者集体创作的成果。概述了道教几千年来在中国的发生、成长及演变的历史。此次增订,对宋代道教作了大量的补充、改写,对有些章节的论点作了修订和改正,增加了道教思想上关于心性论的论述,并充分吸收了近年来道教研究的最新资料。
目录
中国道教史(上)
序
第一编 汉魏晋南北朝道教
第一章 道教的孕育与诞生
一、概述
二、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与产生的社会背景
三、《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
四、太平道与五斗米道
第二章 魏晋之际道教的传播与分化
一、魏晋天师道在北方的传播
二、魏晋天师道在西南巴蜀的传播
三、魏晋江南民间道教的传播
四、魏晋之际神仙方士的活动
第三章 葛洪与魏晋丹鼎道派
一、葛洪家世及魏晋丹鼎道派的传承
二、“仙可学致”的仙道思想
三、丹鼎道派的仙道方术
四、葛洪仙道学说的矛盾
五、丹鼎道派的炼丹活动及其化学内容
六、葛洪丹道理论的历史地位
第四章 东晋南朝道教的变革与发展
一、东晋道教的复兴
二、道教新经典的制作与传播
三、陆修静与南朝道教的改革
四、陶弘景与茅山上清派的形成
第五章 北朝道教的发展
一、寇谦之与北魏新天师道
二、楼观道与南北朝新道教的融合
第二编 隋唐道教
第六章 隋唐道教“重玄”哲学
一、“重玄”之道
二、道性与法身
三、观行与坐忘之道
第七章 唐代道教与政治
一、唐初崇道的政治原因
二、唐玄宗崇道活动
三、唐后期崇道活动
第八章 唐代道教心性论的形成
一、成玄英的重玄思想
二、李荣《老子注》的道教重玄思想
三、司马承祯的道教思想及贡献
第九章 唐代道教经戒传授
一、概述
二、传授三洞经戒序次
……
中国道教史(下)
第三编宋元道教
第四编明清道教
第五编明清民间宗教与道教
书摘插图
中国道教史(上)
第一章 道教的孕育与诞生
一、概 述
道教与别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但道教徒出于盲目信仰和宗教感情,总是把道教说成是亘古即有、神圣无比的宗教。《魏书.释老志》说:“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将道教混于道家,归于老子,已属虚夸,而它又据道士之言,谓老子“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此则更是荒诞不经。《枕中书》谓“二仪未分”之时,已有“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后来派生出天圣地神,而庖牺、神农皆其苗裔。《隋书。经籍志》援引道经的观点,谓元始天尊“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就“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间相去经四十一亿万载”。若按此说,则道教在宇宙之前即由老子或元始天尊创立。这些诡辞虚言只可视为宗教神话,而与科学的学术研究毫不相干。
但道教也确有其特殊性。例如,同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外来宗教相比,它是深深根植于中国古代社会、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型宗教,所以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如它的创建也与其他大教有些不同。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都有一个相对明显的创教时期,它们的早期历史比较容易查考确定。而道教的前史特别长,其创教活动分散而缓慢,早期教派并非经由同一途径、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形成的,并且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教团组织,因而中国道教史的上限极不易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