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分类: 图书,自我实现/励志,青少年成长,
作者: 彭敦远 著
出 版 社: 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 215000版次: 1页数: 230印刷时间: 2008/05/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118344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记录的是一位家长深切的教子体会,是一位教师几十年的琢磨。20万字的作品,记录了6个成为硕士、博士的笨孩子的成长历程和作者漫长的教子心路。其实,作者亲自教过的孩子有3000多,其中300多上了硕士,100多读了博士,他们中不少人成了北大、清华、武大、华中科大的教授、博导,还有的成了国际上首席经济学家、商界劲旅、政界要人。 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个家长细读的好书。
六个成绩平平的孩子如何成为硕士博士或博士后,一位重点高中的教师校长培养孩子的奇招妙术。
他有省级重点高中30年的工作经历,教育科研部门10年的研究经验。他当过把关教师,做过指导教学的主任,当过校长,他家族中有6个成绩平平的孩子,读高中时理化只能考二三十分,他成功地引导6个孩子踏上硕博之路。
内容简介
有这样六个“笨”孩子:他们中有的初中毕业时连技校都考不上;有的高中化学只能得19分;有的第一次高考时物理只考了49分;有的上了大学,甚至还不能把20多公里的路记清!然而,他们却都考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和博士,有的还成了博士后。这不是什么传奇故事,正是即将花甲之年的彭老师的家族经历。
彭老师曾是武汉江夏区的一名一线教师,也曾做过教导主任、校长,多次被评为湖北省教材审定专家和中央教科所专家。可能有人会不以为然,教师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并不稀奇。也许只有当你面对六个智力平平的孩子的时候,你才能够感受到那种压力。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彭老师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与孩子打交道。而作为一名普通家长,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琢磨如何做好学校教育的“补位”工作。尽管身为教师,在家庭教育中,彭老师从来不超越家长的身份。他只教给孩子那些被学校教育忽视的,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如关于做人,关于学习方法等,彭老师称之为“补位”教育。哪些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给与不足、需要家长补充的?孩子小学阶段的习惯养成教育,初中阶段的情感激励教育,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教育。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彭老师六个智力平平的孩子能够叩响高等学府大门的原因。
在《“笨”孩子的硕博之路》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彭老师是如何将一个个普通的家庭话题变成教育资源的,也可以看到彭老师是如何奏响教育三部曲的。
作者简介
彭敦运,湖北省地方教材审定专家,湖北省教科所兼职研究员,武汉江夏教育科学研究员,并担任教育部主管的《网络科技时代新课程实践》杂志编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从教后曾任湖北省武昌县第一中学化学教员等职,1991年起任武汉江夏第三完全中学校长。任教期间曾教过学生近6000人,其中1000多位踏入国家重点大学,300多位获得硕士学位,100多位获得博士学位。多次担任武汉市高考阅卷组长、县区教研员。曾独立完成12个湖北省级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其中4项分别获得湖北省和武汉市教育科研成果奖。发表论文68篇,独立编著教育专著4部,参与编辑教育专著8部。多次被评为中央教科所专家、湖北省学科带头人。
目录
自序
习惯奶糖
不要怕
首先是认真
善待错误
守时如命
针与金
想睡就睡
蚂蚁几只脚?
比脸
陀螺屁股
质疑三个
橡皮减法
说助听
里面有什么?
收心
在一天里长大了
第3.5页
今天,你问了吗
图含信息千万
控制闲思
失败是成功之”妈”
三习
解题程序
模拟
激励可乐
孩子,你能行
析与赏
今天,你是成功的
千年一斧
从下往上看
心灯
一杯茶
叫孩子一声老师
举手不丑
父爱不盗版
把“初恋”的意识轻轻剔除
心也中有个太阳
把压力甩掉
虹在风雨后
方法咖啡
玩字
第四道菜:造句
拼凑日记
口才
烙饼运筹学
数学语文化
适应自己的老师
第一效应
最佳读书时间
有所读,有所不读
关注过程
学科治跛
引领系数
复习惯性
高原现象
成功概率
书摘插图
首先是认真
真正聪明、出类拔萃的孩子并不多,大多数孩子智力平平,能力相当。但是,孩子能否在成长的道路上获得成功,首先并不决定于他是否智力超群,而是决定于他是否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培养认真的态度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堂课。
毛爷爷也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哩。
孩子之间是有聪明与笨拙差异的,几十年的教子经历告诉我,即使孩子笨一点也不要紧,关键的是,他们对事物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毛爷爷不是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吗?
我家有六个笨孩子,我以为,对这些笨孩子,首先要培养他们对事情的“认真”态度。
一次,大儿子彭舟从奶奶那里得到一小袋蚕豆,正津津有味地嗑着,我问他,这有多少颗,他信口答道,1000颗。
“真的有1000颗?”
“有。”他坚定地回答。
“我们数一数行吗?”
他不太愿意,放下他的手上美味,心里毕竟不舒服。
“我说只有300颗左右,你的估计可能是对的,我们来证明一下可以吗?”
这下他来劲了,将口袋里的蚕豆统统倒在桌子上,父子俩一同数起来。
“哈,412颗。都不对。”他侥幸地说。
“所以,随口回答的问题不准,当你说出一个数字时,一定要负责,要认真。对吗?”
他仔细地听着,点着头。我看到他的眼睛里一片“认真”。
记得还有一个除夕夜,我和孩子们恰巧谈起了高压电线的问题。我说,高压电线杆之间的距离大,电线又粗又重,如果遇到大风,电线之间会相互碰撞,由于电线上有电,会出事故的。
“那怎么办呢?”
“人们会在几根电线之间装一个间线器。”
“什么是间线器?”
我在纸上画了一个图,两个小点的孩子七看八看,就是看不懂。
“我认得高压线,怎么没看见‘问线器’?”最小的说。
望着孩子们迷惘的眼神,我说,“现在外面还蛮亮,我们找找去,好吗?”
“好。”他们异口同声。
“到哪里去,这么晚了?”妈妈开口道。
“孩子们不懂什么是间线器,我们去看看,马上回。”
“明天去不行吗?”
“我们和爸爸去看,今天的事今天做。”孩子们齐声说。
我看看手表,时针接近“9”。
在刺骨的寒风里,我牵着两个孩子,足足走了四五里路。平时看到的“问线器”,怎么今天都不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