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民国学术经典丛书)

分类: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中国古代哲学,
作者: 梁启超 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版次: 1页数: 371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046937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梁启超虽早于1902年便于开始发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对古代学术史作了全景式鸟瞰,但过于粗疏笼统。他最有代表性的学术史著作当为进入民国后所撰的《清代学术概论》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前者撰于1920年,后者在1923年冬至1925年春之际完成。这两部著作承清末学术史研究之遗绪而来,同样为此一时期学术史勃兴韩流下之巨制。
——李帆
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20世纪的学术史确立了典范。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最后四章中,梁启超论述了清代学者在经学、小学、音韵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史学、方志学、地理学、历算学、谱牒学、乐曲学、物理学及工艺学等方面的成就,他对清代学术史的论述具有广泛性与完整性。
——袁咏红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明朝末年至中华民国初年(1623~1923)中国学术思想的变迁史。原是作者在清华大学等校演讲的讲义,后整理成书,最早1926年由上海民志书店正式出版。 作者在书中概括300年学术发展的总趋势,认为这个“时代思潮”是对宋元明三朝 “明心见性”、“道学”的批判;是再开一个更切实更伟大时代的“先驱”;这个时代的“学术主潮是,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其“支流是,排斥理论提倡实践”。另外还比较详尽地评述了清代学者在经学、小学、音韵学、校注古籍、辨伪书、辑佚书、史学、 方志学、地理学、传记及谱牒学、历算学及其他科学、乐曲学方面的成就。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17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涉及社会科学很多领域。1932年林志钧所编之《饮冰室合集》搜集较为完备。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坛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学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为新文学的真正发展开拓了道路。
目录
一 反动与先驱
二 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上)
三 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中)
四 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下)
近三百年学术史附表
五 阳明学派之余波及其修正——黄梨洲
附:孙夏峰、李二曲、余姚王学家、李穆堂
六 清代经学之建设——顾亭林、阎百诗
附:胡聉明、万充宗
七 两畸儒——王船山、朱舜水
八 清初史学之建设——万季野、全谢山
附:初期史学家及地理学家
九 程朱学派及其依附者——张杨园、陆桴亭、陆稼书、王白田
附:其他
十 实践实用主义——颜习斋、李恕谷
附:王昆绳、程绵庄、恽皋闻、戴子高
十一 科学之曙光——王寅旭、梅定九、陈资斋
附:其他
十二 清初学海波澜余录
一 方密之 附:黄扶孟
二 陈乾初
三 潘用微
四 费燕峰
五 唐铸万、胡石庄 附:易堂九子
六 刘继庄
七 毛西河 附:朱竹坨,何义门、钱牧斋
八 吕晚村、戴南山
十三 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一)——经学、小学及音韵学
一 经学
二 小学及音韵学
十四 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二)——校注古籍、辨伪书、辑佚书
三 校注先秦子书及其他古籍
四 辨伪书
五 辑佚书
十五 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三)——史学、方志学、地理学及谱牒学
六 史学
七 方志学
八 地理学
九 谱牒学
十六 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四)——历算学及其他科学乐曲学
十 历算学及其他科学
十一 乐曲学
书摘插图
二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上)
本讲义目的,要将清学各部分稍为详细解剖一番。但部分解剖以前,像应该先提挈大势,令学者得着全部大概的印象。我现在为省事起见,将旧作《清代学术概论》头一段抄下来做个引线。原书页一至六。
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此其语最妙于形容。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始焉其势甚微,几莫之觉;浸假而涨——涨——涨,而达于满度;过时焉则落,以渐至于衰熄。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其在我国,自秦以后,确能成为时代思潮者,则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及明之理学,清之考证学,四者而已。
凡时代思潮无不由“继续的群众运动”而成。所谓运动者,非必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不能分为谁主动,谁被动。其参加运动之人员,每各不相谋,各不相知。其从事运动时所任之职役,各各不同,所采之手段亦互异。于同一运动之下,往往分无数小支派,甚且相嫉视、相排击。虽然,其中必有一种或数种之共同观念焉,同根据之为思想之出发点。此中观念之势力,初时本甚微弱,愈运动则愈扩大,久之则成为一种权威。此观念者,在其时代中,俨然现宗教之色彩,一部分人,以宣传捍卫为己任,常以极纯洁之牺牲的精神赴之;及其权威渐立,则在社会上成为一种公共之好尚,忘其所以然,而共以此为嗜。若此者,今之译语,谓之“流行”,古之成语,测日“风气”。风气者,一时的信仰也。人鲜敢撄之,亦不乐撄之。其性质几比宗教矣。一思潮播为风气,则其成熟之时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