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新学美术作品

分类: 图书,艺术,绘画,绘画理论,
作者: 云南省博物馆 编
出 版 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版次: 1页数: 329印刷时间: 2008/05/01开本: 大16开印次: 1纸张: 铜版纸I S B N : 9787222053663包装: 精装内容简介
历史上有许多卓越的艺术家,有高尚的品德,高超的技艺,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因种种原因,生前不为世所识,身后寂寞,无人间津,沉入历史的迷雾中。有些人就永远默默无闻,为世所遗忘。这对艺术家来说是一种不公的待遇。而对于社会而言,却失去了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如果没有袁宏道在友人家昏暗的油灯下,偶然翻开一叠破旧的诗稿,也许我们就永远不知道那位明代的旷世奇才徐文长。法国的艺术大师乔治•德拉图尔去世后将近两百年,到了19世纪才被人们发现、公认。现在信息发达了,情况好得多,近些年来我们也发现和重新认识了一些过去鲜为人知、没有引起关注的艺术大师,如陈子庄、黄秋园等。黄秋园的作品在北京展出时,他已过世多年。李可染先生看后感慨地说:“世有颜回而不知,深以为耻也!”丽廖新学先生,也是一位没有被国人真正了解认识的大师。今天他的作品集能出版,是我们多年的宿愿,也是对他逝世半个世纪的最好纪念。
廖新学先生(公元1900-1958年),云南省富民县人。幼时家境贫寒,替人放牛,有喜爱绘画之天性,常用树枝在地上画鸟兽花木。1919年来到昆明,到“鸣鹤画室”拜李鸣鹤先生为师,学习绘画。绘画题材广泛,涉及人物、风景、静物等。出师后,廖新学也开了个画室,叫“新学美林”,还招收了徒弟,以此谋生。这段时期他除了替人画像外,还创作了一些作品,多以昆明市发生的灾难为题,如《火药库爆炸》,这幅画还在民众教育馆内展出过。那个时期是中国油画的滥觞期,从清末到民国初年,画像铺里已大量出现使用西洋明暗法画的油画像及擦炭黑白像。我在廖先生的老家富民农村曾见过两幅他画的肖像。据一位老人说,画的是他的祖父,头像是写生完成的,身子及桌椅是后来加上去的(可能是徒弟画的)。那头像画得很真实具体,看得出,他已有不错的写实能力了。但整体而言还是西画刚传入中国后的早期形态。1933年,他考取公费赴法留学,并考入了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的是雕塑。与滑田友先生为同窗好友。那时到法国的还有吴作人等人。这一去就是15年,直到1948年才回到祖国。
目录
从牧童到大师
廖新学的人生与艺术
油画
雕塑
素描
色粉画
中国画及年画
图案设计
附录
索引
后记
书摘插图
廖新学的人生与艺术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昆明,因为一个画家的画展而引起整个城市的轰动,因为一个画家的离去而引起整个城市的惋惜。他,就是云南美术的开拓者——廖新学。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法国巴黎,这三个字代表着一位来自东方古国的艺术天才。巴黎的一个艺术陈列馆这样“谦逊”地介绍这位诞生于云南省富民县永定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艺术家——“在远离中国的蒙特马尔地区,CH.马松先生将于4月3日荣幸地在他的皮加尔广场艺术陈列馆首次展出画家廖新学的全部作品。它们色调柔和,构图生动,装饰性强。这一切都表现出极其娴熟的技巧和完美的表现手法。反映花、鸟、风景的画面使中国艺术热流行一时。这种富有牛命力的、光彩夺目的作品是对一个具有古老传统的民族的写照。”溢美之词,让人怀疑高卢人所独具的高傲。
廖新学(1900年1月14日至1958年3月23日)出身贫寒,父亲早逝,靠母亲做些手工刺绣、童农、童帽将其拉扯大。迫于生计,他只上过一年小学,粗识几个文字。8岁就开始为人放牛,童年的记忆里,谋生的艰难多于天真的稚趣。或许是较早经历社会磨难的缘故,廖新学敏感的心灵植下了艰苦奋斗的种子,面对困难永不妥协的抗争贯穿了他短暂的一生。这是他成为伟大艺术家的根基所在。艰辛苦难,玉汝以成。
和所有小朋友一样,廖新学天性喜爱绘画,常用树枝、手指在泥地上“创作”。画山水、人物、动物、花鸟,还用黏泥捏塑动物、人物。无书可读,他就向有学问的人请教,常背着主人家点起油灯看书自学。时间一晃就是几年。母亲看他绘画上颇有天赋,就托人将他送到昆明市华山南路的“如真像馆”当学徒工,拜李鸣鹤先生为师学画。17岁的廖新学第一次独自离开故乡,走上了一条艰辛的艺术探索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