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都市:上海发展的战略选择

分类: 图书,文化,中国文化,
作者: 上海证大研究所编著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版次: 1页数: 268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20807879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上海证大研究所主持的上海文化发展的前瞻研究项目,由上海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和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具体进行调研、设计和撰稿。全书在21世纪全球文化发展的的背景下,研究了上海走向国际文化之都的优势、条件、目标、重点和路径,提出面向2020年的上海文化发展战略。
目录
序言
导论
第一章 城市大比拼的时代——21世纪的竞争主题
第一节 中国发展的关键节点
第二节 六大巨人的比较
第三节 上海:今日的起跑线
第四节 发展的排行榜
第二章 走向世界文化之都——上海的战略定位
第一节 发展战略的中心环节
第二节 国际都市的共同选择
第三节 三大城市群的底气和比较
第四节 走向世界文化之都
第三章 谁是文化的领跑者——世界舞台上的城市角色
第一节 文化之都的多样选择
第二节 上海的优势和潜力
第三节 与世界之都的真实差距
第四节 奋起直追的突破口
第四章 领先者为王创意者制胜——“创新城市”的实践
第一节 “创新城市”的文化途径
第二节 创新还是落伍:上海的正与反
第三节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
第五章申博,申奥,申旅,申魅——城市的资源和配比方式
第一节 资源的层次和配比
第二节 上海的文化资源方程式
第三节 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身手
第四节 创造休闲和“酷”的服务
第六章 什么是最好的:巨大的,固定的,还是灵活的,集聚的——文化建筑功能的设计
第一节 什么是最好的
第二节 6340 km2的大文化布局
第三节 文化空间的集聚再造
第四节 闲置空间利用——城市再生的策略
第七章 向科技致敬——以文化的名义——科技推动力与文化生产力
第一节 文化创新的摇篮
第二节 新媒体的大潮汐
第三节 上海需要喜马拉雅
第八章 创造新的文化运作机制——政府、企业和民间合作的文化推动力
第一节 形成政府、企业和民间机构的合力
第二节 当代艺术的运作流程
第三节 让艺术发挥更积极的社会作用
第四节 合而不同的灵活机制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城市大比拼的时代
第二节 六大巨人的比较
放眼今天的世界,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与拥有一个甚至两个世界级的大城市和大城市群密切相关。在21世纪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的世界中,大城市是创新、投资、通讯、生产和消费的中心,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连接点。这里汇聚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精华,人才、资本、技术、思想在这里频繁碰撞和交流,商务活动、信息交流、知识创新异常活跃。集中的经济资源,发达的社会网络,便利的生活条件,造就了城市在经济体中的主导地位。
大城市及大城市群所释放出来的巨大生产力和文化能量,远远超越了单个的城镇和乡村。在单位面积的生产力和辐射力方面,在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方面,大城市及大城市群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从20世纪后半叶以来,在全球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地区,逐步形成了全球规模的六大城市群:
全球第一大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其人口4 5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0%。其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美国土面积的15%。其经济总量占全美25%。范围为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故又被称作“波士华”,包括200多座城镇,主要城市有:纽约、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
特征:该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是北美大陆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也是今天美国经济的核心地带。这里的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30%,是美国国内最大的生产基地。在金融、贸易、文化、运输和科技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不仅是美国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而且也是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全球最大的证券、期货和其他市场,是全球化的美元货币体系的中心。同时,也是知识、技术、媒体、信息密集地区,著名的“常春藤大学联盟”就坐落在这一个地区,拥有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波士顿大学等多所著名学府。纽约和华盛顿分别是美国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
全球第二大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人口约5 000万。面积约24.5万平方公里。分布于北美五大湖沿岸,跨美国和加拿大两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