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与岭南近代文学丛论(B1)

分类: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左鹏军著
出 版 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0-1字数: 472000版次: 1页数: 384印刷时间: 2007/10/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306029515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为作者近二十年来关于黄遵宪与岭南近代文学主要研究成果之呈现。依其内容,厘为三辑:一为黄遵宪研究,二为岭南近代文学家与文学现象研究,三为岭南近代文献之考证披露。本书兼具考证与义理之长,创获颇多,在黄遵宪与岭南近代文学研究中特色鲜明,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近二十年来关于黄遵宪与岭南近代文学主要研究成果之呈现。依其内容,厘为三辑:一为黄遵宪研究,含黄氏诗歌创作、文学思想、文化心态、品藻人物、政治态度,晚年思想等问題之专题论述,黄遵宪研究史之回顾评价;二为岭南近代文学家与文学现象研究,含太平天国文学主张,何日愈、丁日昌、何如璋、沈世良、叶衍兰,汪璟、容闳、胡曦、梁启超、黄节诸家之论述,澳门《知新报》与“诗界革命”,报刊传播与岭南近代文学,岭南近代文学历史地位之探究;三为岭南近代文献之考辨匡补,含新见丁日昌,黄遵宪,梁启超集外诗文之考证披露,《黄遵宪文集》、《黄遵宪集》、《清诗纪事》疏失之匡正补充。本书兼具考证与义理之长,创获颇多,在黄遵宪与岭南近代文学研究中特色鲜明,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左鹏军,男,1962年生,吉林梅河口市人。199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2年复旦大学博士后出站。现为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工程”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省级培养对象。主要学术领域为中国近代文学;中国戏曲史、岭南文学与文化。已出版《文化转型中的中国近代戏剧》(1999)、《近代传奇杂剧史论》(2001)、《近代传奇杂剧研究》(2001)、《晚清民国传奇杂剧考索》(2005)等专著,曾参加《广东近代文学史》(1996)、《岭南晚清文学研究》(2003)等著作的撰写;在《文学遗产》、《文史》、《近代史研究》、《文献》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岭南学丛书”缘起左鹏军
前言
上辑 黄学论衡
“诗界革命”的旗帜黄遵宪
黄遵宪文学思想论
黄遵宪的中西文化观与文化心态
黄遵宪的妇女观
黄遵宪论小说
黄遵宪论曾国藩平议
黄遵宪晚年思想三题
黄遵宪的避乱诗
黄遵宪《新嫁娘诗》浅论
同工异曲将军歌——黄遵宪《冯将军歌》《聂将军歌》对读
是“我手写我口”,还是“我手写吾口”
黄遵宪研究述评
周作人论黄遵宪
钱钟书论黄遵宪述说
中辑 文学蠡测
阐释的偏差及其思考——《戒浮文巧言谕》的评价问题
爱国政治家丁日昌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
岭南近代文学家三题
“粤东三家”沈世良、叶衍兰、汪瑔诗词简论
热中人作冰雪文——容闳《园居十首》及其他
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容闳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论略
晚清岭南客家诗人胡曦诗歌简论
高扬小说:梁启超的得与失
梁启超的戏曲创作与近代戏剧变革
黄节与同光体
澳门《知新报》与“诗界革命”
报刊传播与岭南近代文学之变迁
岭南近代文学的历史地位
下辑 文献探赜
黄遵宪的一首佚诗
黄遵宪使日时期佚诗钩沉
新见黄遵宪集外佚诗二首
日本版《黄遵宪文集》补订
天津版《黄遵宪集》商兑
新见丁日昌七律二十首
梁启超集外佚文一篇
《清诗纪事》四家诗补正——丁日昌、汪兆镛、黄节、汪兆铭
后记
书摘插图
“诗界革命”的旗帜黄遵宪
在晚近的多种文学史著作中,黄遵宪每被称为近代“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尽管黄氏本人从未明确表示自己关于“诗界革命”的理论主张,但由于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对人境庐诗的褒扬宣传,更由于黄遵宪扎实稳健、超群出类的诗歌创作实绩,确是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诗歌变革历程中特别突出的地位。
一、生平与思想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别署观日道人、东海公、法时尚任斋主人、水苍雁红馆主人、布袋和尚、公之它、拜鹃人,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人。出身于一个以经营典当业致富的商人家庭。父鸿藻,字砚宾,号逸农,咸丰六年(1856)举人,由户部主事改官知府,分省广西,先后督办南宁、梧州厘务,后加三品衔升用道,署思恩府知府,颇有政声。亦能诗文,著有《逸农笔记》、《思恩杂著》、《退思书屋诗文集》等。
黄遵宪道光二十八年四月二十七日(1848年6月12日)出生于嘉应州城东门外攀桂坊(今梅州市区小溪唇)。因连年生弟妹,三岁的黄遵宪与曾祖母李太夫人同起卧,晚上曾祖母经常教他吟诵客家儿歌如《月光光》等,授以《千家诗》,未几全部成诵。四岁开蒙,十岁学为诗。塾师尝以梅州神童蔡蒙吉“一路春鸠啼落花”句命题,遵宪对日:“春从何处去?鸠亦尽情啼。”师大惊。次日又令赋“一览众山小”,遵宪破题云:“天下犹为小,何论眼底山?”以少年早慧,甚得乡里推异。同治六年(1867)中秀才,同治十一年(1872)取得拔贡生资格。在此期间,曾数次去广州参加乡试,皆落第。同治十三年(1874),赴北京应廷试,亦不中。在应试之馀,他有机会游历了香港、天津、烟台等地,对开阔视野胸襟、了解当时社会状况起了很大作用。屡次应试失败,也使他愈来愈强烈地滋生了对封建科举制度的不满,产生了改革取仕用人政策及其他不合理制度、社会弊端的思想。光绪二年(1876)秋天,中式顺天乡试第一百四十一名举人,入赀以五品衔拣选知县用,又入赀为道员。十二月,翰林院侍讲大埔何如璋任首任出使日本公使,遵宪应邀任参赞,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担任外交僚属的海外生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