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幸理)

分类: 图书,管理,金融/投资,货币银行学,
作者: 幸理,陈莹 主编
出 版 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1字数:版次: 1页数: 339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094399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我国迫在眉睫,但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教材尚不多见。为此,本教材是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1世纪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系列规划教材”编写委员会的委托,作者依据多年在本科、高职高专院校授课及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的讲稿,以及在《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电子教案基础上,经修改、充实、整理、编写了本教材。全书分为三篇共12章:第一篇金融基础,包括3个章节;第二篇金融组织,包括4个章节;第三篇金融管理,包括5个章节。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了适应21世纪对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而编写的。全书共分12章,系统而又全面地介绍了现代货币银行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同时适当兼顾货币银行学的新近理论动态与发展趋势。
本书体系完整,论述清晰易懂,知识新,覆盖面广,重点突出,难度适中,既可以供普通高等学校选作“货币银行学”或“金融学”课程教材,也可以供经济管理类和其他学科大学生、各级管理干部、企业有关人员,以及有志于从事金融、经济工作的人士作为参考书。
目录
第一篇 金融基础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货币的定义与职能
第二节货币的形态
第三节货币制度
本章小结
课后阅读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
第一节信用的本质与特征
第二节信用形式
第三节信用工具
本章小结
课后阅读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利息与利率
第一节利息与利率的概述
第二节利率决定理论
第三节利率市场化
本章小结
课后阅读
复习思考题
第二篇 金融组织
第四章金融机构
第一节金融机构与发展
第二节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
第三节我国金融机构体系
本章小结
课后阅读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商业银行
第一节商业银行概述
第二节商业银行业务
第三节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
第四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本章小结
课后阅读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中央银行
第一节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第三节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与结构
第四节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本章小结
课后阅读
复习思考题
第七章金融市场
第一节金融市场概述
第二节货币市场
第三节资本市场
第四节金融资产组合理论
本章小结
课后阅读
复习思考题
第三篇金融管理
第八章货币供求理论
第一节货币需求
第二节货币供给
第三节货币供求的均衡
本章小结
课后阅读
复习思考题
第九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一节通货膨胀概述
第二节通货膨胀的成因
第三节通货膨胀的效应及治理
第四节通货紧缩
本章小结
课后阅读
复习思考题
第十章货币政策
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第四节货币政策有效性
本章小结
课后阅读
复习思考题
第十一章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第一节金融发展理论
第二节金融创新
第三节金融监管
本章小结
课后阅读
复习思考题
第十二章国际金融基础
第一节外汇与汇率
第二节汇率制度
第三节国际收支
本章小结
课后阅读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二节 货币的形态
一、足值货币
1. 足值货币的历史发展
足值货币是货币发展的早期形态。那时,货币的名义价值同它作为特殊商品的内在价值是一致的,所以,又可以称为商品货币或实物货币。在世界范围内,最早充当货币的实物形态的商品有牲畜、贝壳、粮食、布匹、金属等。根据青铜器铭文、考古挖掘和古籍记载,中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壳,日本最早的货币也是贝壳。在古代欧洲的雅利安民族,在古波斯、印度、意大利等地,都有用牛羊作为货币的记载。
足值货币是以其自身所包含的内在价值同其他一般商品相交换的。但是,早期的实物形态货币绝大多数都受其本身的限制,使用的范围不大,不便于保存和携带,而且难于分割,不可能有质地均匀的、统一的价值表现标准。因此,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和扩大,实物形态的商品货币就逐渐由内在价值稳定、质地均匀、便于携带的金属货币所替代。
世界各国货币发展的历史证明,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作为货币材料的铜、铁等贱金属逐步让位于金、银等贵金属,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因为金银等贵金属所具有的天然属性最适宜于充当货币商品。贵金属质地均匀,其表现价值的尺度很容易统一;贵金属可以按不同的比例任意分割,分割以后还可以冶炼还原,最适合充当交换媒介;贵金属体积小、价值高、耐腐蚀、便于携带,也符合越来越发展的商品、劳务交易的需要。而在足值货币时代,贵金属还不是生产过程所必需的原材料,充当货币商品也不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马克思说: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贵金属货币作为典型的足值货币,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在世界大部分范围内固定地充当货币商品,成为一种独立发展的货币形态。
金属货币最初是以块状流通的,这给商品交换带来诸多不便。因为每笔交易都需要称重量、鉴定成色,还要按交易额的大小把金属块进行分割等。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一些富裕的有名望的商人在货币金属块上打上印记,标明重量和成色,以便于流通。当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并突破地方市场的范围后,对于金属块的重量和成色,要求更具有权威的证明,而最具有权威的当然就是国家。
由国家的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被称为铸币。国家的印记包括形状、图纹、文字等。最初,各国的铸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但是,后来都逐步过渡到圆形,因为圆形最便于携带,并且不易磨损。
……
